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安徽> 池州
    百岁宫
    • 百岁宫
    • 百岁宫,座落于插霄峰(东峰)之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百丈桃岩
    • 百丈桃岩
    • 山前景区凤栖峰下有一巨大岩石,岩旁遍生桃树,花朵碧绿,盛开之时,岩石映成绿色,故名碧桃岩。因悬崖外倾,水流从数十丈高处跌泻下来,如花似玉,这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


    百丈崖
    • 百丈崖
    • 百丈崖 位于沂山东镇庙上行2公里处。崖高65米,绝壁如削,山陡谷深。雨季,山泉激流在崖顶喷涌而下,形成飞瀑。夏初崖下积雪犹存,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悬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有明雪蓑道人题傅希孟所撰联:“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


    程九万墓
    • 程九万墓
    • 自青阳县汽车站乘车沿青通河南行10公里至朱备骆村,再沿田野公路西行1.5公里即到四门口。拐弯处路右山坡有福海寺。寺后是程九万墓。程九万(生卒年不详),字鹏飞,九华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故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进士,历任武康知县、司农主簿、太府丞、两淮盐运使、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华文阁待制,为人正直,卓有政绩,百姓称为“程青天”。朝廷封“青阳开国公”。著作有《九华诗百首》、《历阳记》10卷,又合九华六图为二图(已佚)。程九万墓地现存有石羊、石马、石虎及“宋名臣华文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碑”一块。其子程槐继父志,在天柱峰侧建闳肃书堂。


    池州甘露寺
    • 池州甘露寺
    • 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坐落九华山北路,半山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林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旋即离洞,并得青阳老田村吴尔俊等人资助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甘露庵”名。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乾隆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寺院。今住持僧宽容。 著名的九华山佛学院,便设在甘露寺内。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坐落九华山北路,半山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林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旋即离洞,并得青阳老田村吴尔俊等人资助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甘露庵”名。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乾隆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寺院。今住持僧宽容。 著名的九华山佛学院,便设在甘露寺内。


    池州怪石
    • 池州怪石
    • 一睹奇峰雄姿的同时,怪石构成的“动物世界”也令人留恋忘返。磨盘石在罗汉峰西北,古佛洞上。底石如盘,上叠圆陀巨石,中有“磨眼”穿孔,深40厘米,天然巧成。犀牛望月在磨盘石西。石庞大如犀牛,尾西面东,昂头朝天。小金龟在莲台峰西南。一石扁圆,如幼龟小心翼翼匍匐石壁晒太阳,甲、首、趾俱全,活灵活现。佛指石在莲台峰西。巨石一裂为五,似五指并拢,尖削圆润,参差不齐。佛掌石在三斧石和佛指石之间。石似竖起巨掌,五指不齐。三斧石在佛掌石上。三石断开,如神工鬼斧所劈。旁有卧石,若一柄神斧。禅定石在莲台峰西北。两石相对,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若老僧禅坐。浑圆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罗汉峰北。石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独立路侧,气势磅礴。蘑菇石位于莲台峰北腰。从浑圆石东南一望,两石高叠,上石扁圆极似蘑菇伞盖,下直圆若伞柄。大象石东距浑圆石百米。石呈长方形,象眼分明,象鼻长垂,看似悠然倘徉在松林里。马头石在大象石西。岗顶横卧一巨石,形似马首低垂,马嘴紧闭。前有大石如鼓。海狮捕食在马头石东北。悬崖高踞一石,形如海狮,头朝下,看似紧紧盯住了猎物。蜗牛登山在石笋峰顶。从天门峰、清凉台眺望,其石窝圆,细颈出壳,曲线流畅,盘旋峰巅,酷似蜗牛登山。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石高7米,浑圆直竖,顶尖削,下临深渊。云浮峰腰,其石半露,别有情趣。仙人倒晒靴有二处。一在宝塔峰南侧,形似一只长筒靴,倒置悬崖上;一在聚玉峰东,与宝塔峰靴石成双成对。棋盘石位于老虎洞之上、摩空岭北。高4米,四面悬空,上大下小;顶扁平,9米见方,刻有棋盘。传说是南、北斗星宿揽撷九华胜景,临风对弈之处。从伏虎庵旧址前眺望,形似飞落岩头的苍鹰,故又名苍鹰石。乌龟石一只石龟被压在路下,甲纹清晰。“乌龟”伸首引颈,作苦苦挣扎状,传说为妖龟,故驮路受罚,任人踏踩。


    池州华严洞
    • 池州华严洞
    • 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傍临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筑墙成屋,进门见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宽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供佛像一尊,内间筑成小楼,下铺地板,窗明几净,幽静异常,别有洞天。 西侧相连的是华严海慧寺。寺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 华严洞周围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灵草丛生,有石斛、石耳、灵芝、黄精、首乌、丹皮等贵重的野生药材,是著名的“药谷”。 在药林、灵草之间,飞鸟众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捣药鸟为珍禽之一。它又名“丁当乌”,与金钱树(即青钱柳)、娃娃鱼并称为“九华三宝”。其喙红色,羽毛有黑白两色,尾巴略长,体略大于画眉。晓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现,其声“克丁当”,如杵臼药。


    池州磐陀石
    • 池州磐陀石
    • 过玲珑石桥,沿羊肠小径下50米许,可至磐陀石。磐陀石位于九子寺北侧。该石表面平滑如镜,传说金乔觉曾在此岩石上打坐、于云雾中闭目禅定达15年之久。因金身边无滴漏古钟,更无现代钟表,于是峰顶的斗鸡岩,又名金鸡石,就主动地为他报时辰,以便让这位苦修的和尚掌握时间。佛教僧伽有冬日参禅、夏学教义的“冬参夏教”的习惯。参禅亦非昼夜枯坐,而是燃香计时,坐一阵,跑一阵,谓之“跑香”。冬日坐禅,在禅堂(禅房)内有防寒设备,还有一套规则制度。野外,寒风凛冽,很难在冰冷的岩石上坐禅,又无法“跑香”,谁也说不清这位菩萨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至于那个金鸡石振翅报时的故事,则更是离奇了。磐陀石下是水帘洞。洞穴约房间大小,至今常有僧、尼在洞内“打七”。


    池州山门
    • 池州山门
    • 离甘露寺,经龙池庵,略行片刻,可见大型牌坊式山门,由山门可进入群山环抱的九华街,来到九华山腹地。山门上有“九华圣境”四字。这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到了山门,可拍照留念,并购门票进山,安排住宿。


    池州双溪寺
    • 池州双溪寺
    • 双溪寺背山面水,寺旁岩石下有“洁泉”,其泉水清澈照人,细流涓涓。双溪水横流寺前,滔滔汩汩注入青通大河。时而可闻水边捣衣砧杵声,大有“断续寒砧断续风”的诗境。双溪寺建于1935年。当时陕西安康县双溪寺吉通和尚来此进香,慕其山色秀美,遂于1935年建此寺宇,创办华严道场,收徒讲经,1943年住持僧净禅。1945年住有僧尼。1957年毁于火灾,后重建。双溪寺北侧是新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中央莲台上端坐着三尊贴金大佛。中坐者为“如来佛”,左边一尊为“阿弥陀佛”,右边一尊为“药师佛”。正面背后是“海岛观音”,大佛左侧是普贤,右侧是文殊。大殿两侧又各塑有九尊罗汉。整个殿堂,宝气凝聚,煜然炫灿。出大雄宝殿,北上数阶,可至大兴肉身殿。


  • 景点TOP5
    • 升金湖
      • 升金湖
      • 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极少受到污染的浅水湖泊,水质优良,水体稳定。保护区以升金湖为主体,由长升金湖及周围的滩地组成,区内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物种类繁多...

      池州怪石
      • 池州怪石
      • 一睹奇峰雄姿的同时,怪石构成的“动物世界”也令人留恋忘返。磨盘石在罗汉峰西北,古佛洞上。底石如盘,上叠圆陀巨石,中有“磨眼”穿孔,深40厘米,天然巧成。犀牛望月在磨盘石西。石庞大如犀牛,尾西面东,昂头朝天。小金龟在莲台峰西南。一石扁圆,如幼龟小心翼翼匍匐石壁晒太阳,甲、首、趾俱全,活灵活现。佛指石在莲台峰西。巨石一裂为五,似五指并拢,尖削圆润,参差不齐。佛掌石在三斧石和佛指石之间。石似竖起巨掌,五指不齐。三斧石在佛掌石上。三石断开,如神工鬼斧所劈。旁有卧石,若一柄神斧。禅定石在莲台峰西北。两石相对,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若老僧禅坐。浑圆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罗汉峰北。石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独立路侧,气势磅礴。蘑菇石位于莲台峰北腰。从浑圆石东南一望,两石高叠,上石扁圆极似蘑菇伞盖,下直圆若伞柄。大象石东距浑圆石百米。石呈长方形,象眼分明,象鼻长垂,看似悠然倘徉在松林里。马头石在大象石西。岗顶横卧一巨石,形似马首低垂,马嘴紧闭。前有大石如鼓。海狮捕食在马头石东北。悬崖高踞一石,形如海狮,头朝下,看似紧紧盯住了猎物。蜗牛登山在石笋峰顶。从天门峰、清凉台眺望,其石窝圆,细颈出壳,曲线流畅,盘旋峰巅,酷似蜗牛登山。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石高7米,浑圆直竖,顶尖削,下临深渊。云浮峰腰,其石半露,别有情趣。仙人倒晒靴有二处。一在宝塔峰南侧,形似一只长筒靴,倒置悬崖上;一在聚玉峰东,与宝塔峰靴石成双成对。棋盘石位于老虎洞之上、摩空岭北。高4米,四面悬空,上大下小;顶扁平,9米见方,刻有棋盘。传说是南、北斗星宿揽撷九华胜景,临风对弈之处。从伏虎庵旧址前眺望,形似飞落岩头的苍鹰,故又名苍鹰石。乌龟石一只石龟被压在路下,甲纹清晰。“乌龟”伸首引颈,作苦苦挣扎状,传说为妖龟,故驮路受罚,任人踏踩。

      天台晓日
      • 天台晓日
      • 天台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的第二大主峰。天台顶上观日出有两处佳境:捧日亭和云峡。   观日者夜宿天台寺或拜经台,东方微光愈来愈亮,地平线上迸出一丝丝金色光芒,光芒下又露出一条橙黄色短线。一会儿短线变似眉痕,渐渐呈光彩缤纷的半圆形,越来越圆,状如圆镜边缘上镶着金色光环,挂在天边,供自然和人类梳洗打扮。一眨眼光度遽然增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耀着无边的云海,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忽而云飞雾散,九十九峰重新露面,各具形态,峥嵘毕现。山外沃野千里,田园如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连山
      • 目连山
      • 目连山,位于安徽省石台县矶滩乡境内,距石台县城16公里。相传梁太子萧统遍访名山大川,来到太胜的“太子岭”,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弘扬孝悌为先的佛教文化,他给群山命名为“目连山”。

      闵公墓
      • 闵公墓
      • 位于九华街东,与通慧吡邻,九华山著名古迹。此墓传为唐代土葬坟茔,碑中“闵公”二字依稀可辨。由于时代久远,古墓瘪陷,从中长出一株硕大枫树,墓碑渐被枫树融吞,人称“树吃碑”。对外开放后,菲律宾香客沿墓旁修一条上山石级路,尼妙性在墓东建闵公殿,游人络绎不绝。闵公,名让和,史称“员外”,亦称“阁老”,唐时九华山人。据称闵公家产丰盈,为人慈善,每天斋僧99人,虚设一席以凑百数。有一天从东崖峰下来一和尚,在闵公门前合十禅坐,不声不语。“师傅来我家是化缘?”这和尚身披袈裟,举止文明,带着外地口音,合掌施礼答:“贫僧来此多年,修持度生,今来贵府一不化缘,二不化斋,只求一袈裟之地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闵公笑道:“这闵园百里皆我所有,和在你袈裟之地!”于是应允。不料这和尚念声无量寿佛,脱下袈裟,随手一掷,顿时霞光万道,袈裟遍覆九十九峰。闵公震惊,知是神僧,于是伏地叩拜,连称“不知神僧驾到,愿为佛菩萨奉献九十九峰。”闵公请神僧进屋,并传子叩拜,被僧收留为徒,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皈依佛门,成为金地藏第一个在家弟子。按照佛教“先进山门为长老”的规矩,道明为闵公的师兄。这和尚就是地藏菩萨转世的金地藏,故肉身殿供奉的金地藏像两旁左为道明,右为闵公。这是九华山千载流传的“闵公施地”的故事。弘一大师赞道:“大士神明,不可思议。遍覆九华,一袈裟地。檀那功德,奕业垂芳。常传大士,庄严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