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冯太后墓
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1956年在整修云冈第20窟(昙曜五窟之一)时,在窟前的积土中发现的。可见,它原来是嵌在该窟前室壁上,前室坍塌时被埋入土石中的。这块造像记石质为较细的砂质岩,略呈方形,高0.3米,宽0.28米,楷书十行,每行十二字,共110字。石上文字除首尾两行稍有残缺外,其余都比较完好清晰。全文是:(夫含)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概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言鉴觉。家绝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据考证此石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遗物。造像记的大意是,佛的法力无边,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来的人们瞻仰佛的形容时感到宁静,怀念佛的仪态时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泽润,处处鼓舞欢庆。 据史籍记载,景明年间,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僧尼们用度的糜费,影响了国力,因此朝廷曾对立寺、造像、度僧加以严格限制。这就是所谓“景明之禁”。在此,佛门弟子昙媚等借造像题记的机会,倾心怀念几十年前文成帝复法的盛世“昌辰”,大力宣扬佛教教义,更具有进一层的现实意义。今天,它的意义和价值却在于,真实地记录了“景明之禁”下北部平城僧尼这次颇具规模的造像活动,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特别是昙曜五窟的完工时间,以及古书上关于云冈佛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说法,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 采凉山
采凉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系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为大同之镇山。 该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山脚广泛发育洪积、坡积物,总面积为649.l平方公里。北与内蒙古大盘梁山相望;西与西寺梁山对峙;西南有其余支马铺山。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唐昭宗有诗曰“屹干山头冻死雀”,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 山上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及明代藩诸王墓。如今采凉山红石崖已成为大同著名的风景区之一。红石崖下有一座道观,名太玄观,创建于民国年间,“文革”时期被毁,70年代由葛道重修。共两层,上层主殿供奉老子,两侧为南极仙翁和药王孙思邈。下层主庙,中间为三官,两侧是寿星、观音。鎏金屋顶,雕梁画栋,红墙绿瓦,光彩夺目。 山上森林密布,药材遍地,山花烂漫,风景宜人,已成为避暑旅游胜地。 山上有明代九个代王的墓葬。据《大同县志》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桂墓、戾王逊惴墓、隐王仕德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燎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据实地查勘,今大同市东5公里的马铺山下,西起古城村,经燕庄村南、西坟村到东坟村东北,东西绵延3.5公里,似弧形排列着大小九座直径8—10米、高4—5米的坟丘。 当年建筑壮观,地下墓室宏大,地上有红墙绿瓦的享殿、碑亭和石雕碑坊。并置有民户守墓地,现在的东坟村、西坟村就是守墓人的住地。清兵入关后,地上建筑物被焚毁。
- 大同博物馆
在华严寺院内。有四个展室,一个旅游服务部,陈列面积为238平方米,展出历史文物、动植物化石380余件。其中有在大同市新荣区总高墩村发现的长达10余米的恐龙脊椎化石,在大同城西青瓷窑发现的文化遗址模型。馆内还陈列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鼎、壶、戈、剑等,还有从大同东郊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内出土的文物450余件,其中有一批是极为珍贵、罕见的艺术品。
- 大同察哈尔烈士陵园
察哈尔烈士陵园位于市桥东区陵园路中段,占地面积约15.3万平方米。1948年张家口解放后,原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奉中央政府命令,为纪念本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决定兴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和察哈尔烈士陵园。1950年开始动工,1951年4月竣工,命名为“察哈尔烈士陵园”。 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骨灰堂、牌坊等,四周植有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宏伟壮丽。 革命烈士纪念塔高31米,塔座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塔身正面有原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张苏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 距纪念塔正前方145米处建牌坊一座,高12米、宽23米,琉璃瓦顶,牌坊两侧分别题有“大公大勇、永垂不朽”和“无私无畏、虽死犹生”的横匾,以昭扬先烈的革命精神。 纪念塔内有正厅和两侧配厅,正厅里安放着一尊 1米多高的银质革命烈士纪念鼎。鼎上镶嵌着 4只展翅翱翔的和平鸽,鼎的两侧配方着一对银质耳瓶,瓶上镶嵌着盛开的葵花,象征着烈士们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而捐躯的崇高精神。在全长 127米的正厅和配厅的墙壁上,挂满了镶有黑边的白色挽带,记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厅内陈列台上,陈放着一部分病故的老红军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的遗像、骨灰盒和烈士传略。
- 大同崇福寺
崇福寺在山西朔县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崇福禅伟”,建筑壮丽。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 钟鼓楼 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寺,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 弥陀殿 弥陀殿 在崇福寺内。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拱七铺作, 梁架结构奇巧,大间保留有金代的门窗隔扇,其中棂花图案达十五种之多,精致秀丽,工艺甚佳,是国内现存一处完整金代品。 殿内塑像高大,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两尊菩萨, 前有胁侍、护法金刚等像,均为金代原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像,画幅巨大,技法纯熟,设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艺术价值颇高。 观音殿 观音殿 在崇福寺内。创建于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斗拱规整,梁架简练,其特点是用减柱造的作法,增大殿内空间面积,以利礼活动。 梁架中使用人字梁大叉手,是我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殿内佛台宽广,塑观音文殊、普贤像,曾经后人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