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丙家族墓地
安丙家族墓地位于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是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四川宣抚使、少师安丙及其家族墓地。墓地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00亩,目前已发掘5座墓葬。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广泛,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墓中出土许多文物精品,包括金、银、铜币,金、银、铜、玉、陶等不同质地器物,以及大量的三彩俑。安丙墓内还出土一方墓志,铭文长达5000余字,详记安丙生平事迹。在墓地地面建筑遗址内则保存有水沟、石象、阶梯、雕刻等。安两家族墓地保存十分完好,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宋代家族墓地。墓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石刻和珍贵文物,堪称十三世纪文物的精粹,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建筑、美术、音乐、历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认识南宋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 宝箴塞民俗文化村
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农林乡方家沟村,依山而建,闽南团城建筑风格,有江南民居特色。房屋设计精巧,重叠有序,古色古香,独具特色。占地26000多平方米,8个天井,108道门,塞墙高6.5米,宽0.4至1.5米,长560米。宝箴塞始建于清朝宣统辛亥(1911年)秋至今已有93年历史。前后分二期工程修建,先建正塞,然后建尾塞,历时40多年。由唯一塞门登上塞顶的了望楼(共三楼一底),放眼四周,过去那山青水秀,潺潺流水的迷人景色依稀可见。当行至塞墙上,宽1.5米,长560米的通道四通八达,墙上均有枪口剁眼,成斜式,可以相互照应,打击任何一个目标,是用来保护塞内安全而设置,有及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塞内房屋属穿木结构,板壁,椽顶,雕刻、绘画着各种花、鸟、龙、凤、云彩等图案,姿色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考古价值。现部分保存。8个天井,大小各异,皆具特色,最大的60平方米,最小的有5平方米,各成体系,密不可分,且井井相联,道道相通,使居住十分便达,是古塞建筑的奇葩。形状有方型、棱型、园型、三角型等,是根据塞内的方位八卦设置,建造精细,雕塑典雅。108道门,大小各异,各具特色,同时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设置,完全无繁杂之嫌。正塞和尾塞之间建成有戏楼、戏台,设计精致,雕梁画栋,别具一格,是当时塞内休闲娱乐的中心。左右各建厨房一处,并设有奇花异草的后花园,还有自然泉水井、消防池、饭堂、仓储、厕所等,生活娱乐设施十分完备。左侧立有一块石牌,书法流畅,镌刻精细,挺拔遒劲。碑文较详细的记载了该塞的建筑始末,至今保持完好。是考证此塞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段家大院(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宝箴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建有朝门三道,戏楼、看台、花园三座、天井、水井、饭堂、仓储、厕所等生活设施十分完备,院坝由1.5米的条石铺成,数十米的回廊使整个大院连成一体,构成了开然壁回的四合院落,是古院建筑中的典范,有极高的古院建筑之研考价值。当时设有枪械作坊加工,提供给养,对外联络。并建有碉楼一座,高数丈,条石砌成,碉楼四周建有斜式枪孔,易守难攻,是抵御匪盗的防御体系,与之配套的还有高数丈,长约数里的土墙将宝箴塞、段家大院、碉楼纳入统一而坚固的防御系统,系统内绿树成荫,遮天蔽日,青山环抱,景色迷人,经过保护恢复建筑后,宝箴塞将是人们考古研究、休闲、娱乐、避暑的世外桃园。
- 邓小平纪念园
邓小平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县,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覆盖600余万株花草树木的纪念园。为把邓小平故居建成“天然纪念馆”,广安开展了“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的活动。该活动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和响应,在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内营造了“科技林”、“巾帼林”、“青年林”、“大学林” 、“记者林”、“国防林”等20多个园林。目前,邓小平故居陈列室正在建设中。陈列室占地6亩,建筑设计风格融合川东民居特点和现代气息。室内设有门厅、序厅、缅怀厅、音像厅、信息中心、展厅和休息厅,室外塑有雕像和丰碑。
- 佛手山风景区
小平故居,西南方向3公里的地方,就是佛手山风景区。 当地有一个传说,悦佛手山奇特独有的山势、恰似一个高大的巨人端坐于群山的怀抱之中,左手持印右手抚膝,作思索之状,其神态肃穆,尤如一位高人在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山脚下河流如白练缠绕,静静地向远方流去,流动那个美丽的传说。 佛手山山嘴石崖处,原有一方巨石,从中自然裂开,一分为二,裂经西边的峭崖上各有一只掌印,掌印十分高大,是说佛祖为这里的景色所迷。情不自禁地击石赞叹,故留下了深深掌印,佛手山也因此得名。在佛手山的半山处,邓小平同志的家族先孺们就安葬在这里。虽然经历了数个春秋的洗札,但在当地文管部门和村民的精心管理下,仍保存得完好如初,当游入拜见了小平故居后,便常常驱车来到这里,领略佛手山的秀丽风景。
- 广安白塔
广安白塔又名"舍利"宝塔,南宋淳熙至嘉定(公元1174年---1224年)年间建。位于广安城南2公里渠江聋子滩侧,四方形,通告36.7米。塔身为砖石结构,仿木楼阁式建筑,共9层。1层~5层为石结构,6层~9层为方砖结构,彩裱3层。塔中空,层与层之间有阶梯,可登至塔顶。无塔刹,顶部四方相通。1层~4层塔门两侧挂有石雕佛像88尊(今无存)。第二代层临江一面有"如来须相,舍利宝塔"八字。塔与对面奎星塔遥遥相对,"仰视远观,秀出云表"。"白塔凌云"名列广安旧志十六景之首,明代吴中龙赞道:"浮图高耸接天幽,素影层层映碧流。竹径斜穿通古寺,柳丝轻曳拂渔舟。遥瞻雉堞重云合,俯瞰渠江一线收。雅倩人工扶地脉,巍巍文笔壮千秋"。1980年7月白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广安华蓥山
华蓥山从唐代起就是川东北佛教圣地有“小峨眉”之称。唐肃宗至德年间修建的宝鼎、南宋枢密院事安丙故宅华蓥山等遗迹,有30余处可考。风景有银山积雪、宝鼎晨曦、天池湖光等,李白、杜甫、陆游等历代诗人,都曾在此写下诗篇。最近探明的溶洞,据称景观属国内外罕见。宝鼎景区位于溪口镇境内。这里,有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光明寺(1958年被毁一部分,1966年拆完,1992年至1994年修复),有千佛坪石林,更有八景(华银积雪、宝鼎连云、三花同树、九子灵泉、石境斜阳、渠江落照、华严古河、王璧浮光)、四绝(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从山脚的伏虎寺到山顶,原建有36座寺庙、现仅存黄龙寺保存完好。华蓥山早在1927年就有中共地下党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曾派人在此开办纸厂供应新华日报。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川东地下党领导的华蓥山游击队战斗的地方。
- 广安凉滩
肖溪镇又称唐宋古镇。位于广安的东北部,距市区约74公里,与达州市渠县交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建筑时代各异,故形成了纷繁、错杂。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也许是看久了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看惯了瓷砖,阳台、雨棚,听厌了机器声和车声,当古老的肖溪镇骤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有一种为之一振的感觉。肖溪古镇保存完整的主要有老街、新街、半边街,也最为有建筑特色之美。老街是其主要街道,始建于明末清初年,古称“龙凤州”,人称“肖家溪场”。位于响水溪西岸,面临响水溪,全长450余米,以前陆路交通不发达,主要的贸易市场便是街口的水码头。传说每到夜晚,船只便聚集在这里,点燃的油灯高高地挂在船舷上,随风括摇晃晃,星星点点地铺洒在水面上,好看极了。行进在老街上,很有一种古老、原始、劲朴之感。这街用板石铺砌而成,街道中间较为宽阔。最宽处可达8米,窄处只有2米,让人称奇的是街沿几乎和街道一样宽,小贩们就在街沿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配钥匙的,有开饭店的,有卖鞋子的等等,与那些把摊摆在街中间的乡镇有着明显的差别。老街沿街房子全都是瓦房,由圆木大柱子支撑而立,且每根圆柱于的正下方都砌上了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因为年代的久远,石头已悄然变色,其上雕刻的花纹、图案也开始脱落,变得模糊不清。这些住房分一楼一底和平房,多进式和单体式类型,左右街沿一排宽敞的长廊,无论雨雪暑夏,行人均可遮风避日,“雨不湿足,暑能避日”是其建筑的又一特色,据说这种风格在清末民初年间较为风行,但是现在许多场镇都已改变容颜,其房也销声匿迹。该镇原供销社内有一处老房子,可以说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木墙,木栏,木楼,木窗,站在木楼的内阁外观看肖溪镇可见一片瓦连着另一片瓦,全是清一色的瓦的世界,稀稀落落的烟囱耸立其间,仿佛在述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种景致与在城市高楼处看到的景致是绝对不同的。曾经的“农业学大寨”等标语口号依然还在,可见历史的烟云,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那些石阶上已赫然布满了青青苔丝。肖溪古镇的另一个很有建筑特色的则是新街,新街位于响水溪北岸,正北方向150余米,东北方向180余米,建于解放初年。街房多系民国时期肖溪富家人修建,故名新街,现有街房40余间,均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和二楼一底,穿逗梁架,悬山式屋顶,进入房内,可看见二层楼梯,呈螺旋式状,屋顶则用俗称“亮瓦”的琉璃瓦安装,整个室内就凭此采光。由于光线不足,故室内显得幽暗,白天进去,往往也必须照明,其淳朴、古;日之味十分浓郁,这种建筑据说是欧式建筑法,再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故形成了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这里的人家相邻为伴,想必十分融洽,与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全然不同。城市人一进屋就顺手将门关上,在一个“盒子”里生活,而这里的大门仿佛是永远敞开着的,似乎可以随意进出。他们之间的情谊也许像这里的瓦房一样早已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把老街和新街相连接的是一座叫维新桥的桥,建于清代,由板石铺砌而成,桥下流水瀑瀑,述说着悠悠古镇的风土人情。肖溪镇又一个具有建筑特色的是半边街,长约300余米,街面较为狭窄,宽1米多,主要由一级一级石阶组成,街沿两房因自然山势而错落布局,其中寓玉宫,建于清代,仅存的左右厢房,现已建成粮仓,仓顶和底均用木质匾额拼装,计约百余块,额上有不少文字,文字清秀端正,不知出于谁人之手。同样让人称奇的是门前的那些古老的石板上也刻满了大大小小的文字,有人的名字,有古体诗词。据说,曾有不少的专家来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