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花溪风景区
花溪位于贵阳市南郊,它以朴实无华的真山真水着称于世。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这里山环水绕,水清山绿,堰塘层迭,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它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黔陶幽境”等8个景区。 花溪河从龙山峡谷到小河镇一带,风景极为秀丽,习称“花溪”,又称“十里河滩”,是整个风景区的中心。花溪从螃蟹到花溪 大桥这一段,山青水碧,风光迷人,清代有当地缙绅依山建亭,栽花种树,积水为潭,后正式改为公园,即现今的花溪公园。园内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而下行,横穿花溪河床,可谛听流水之声,此乃一奇;有蛇山、龟山对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桥,过桥则为深藏不露的碧云窝,置身其间,恍若与尘世隔绝,此乃二奇;花溪河上的百步桥,有石磴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望水中倒影,飘飘欲仙,此乃“三奇”。 从花溪水库大坝登舟,逆流而行8公里即可抵达天河潭。天河潭为露天深潭,一泓碧水,深不见底,四周是数十米高的绝壁,好似刀削斧凿。天河潭沿岸有相互连通的水洞、旱洞。游人从游船码头乘舟进入水洞,灯光幽暗,远远近近的钟乳石若隐若现,充满神奇色彩。
- 贵阳南郊公园
南郊公园位于贵阳市区西南角,公园始建于1966年,经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同位于贵阳市中心的河滨公园、市东的森林公园、市区的黔灵公园等,共同构成贵阳市市级公园系统。 公园以岩溶地貌为主,园内有著名的地下溶洞“白龙洞”,溶洞因洞身蜿蜒曲折、洞壁和岩溶凝结物呈乳白色,如同一条满披银鳞的白龙,而得名。“白龙洞”全长587米,洞道高低宽窄相差较大,有两个“天窗”,能自然调节洞内空气,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石钟欲坠,惟妙惟肖,像条琳琅满目的立体画廊。很久以前,它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流,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变迁,河水改道,逐渐发育成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构成了一幕幕神奇洞景,引人入胜。
- 贵阳盆景园
盆景园是黄果树瀑布景区里最新开发的又一处景观,距离黄果树宾馆仅500米,占地40亩,园内展示盆景3000多盆,姿态各异,争奇斗艳。 由于黄果树瀑布景区地处贵州西部低洼地带,海拔较低,终年无霜,非常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这里随处可见仙人掌、黄桷兰、白玉兰等多肉植物及其它喜温灌木乔木。除此之外,在南方植物园里常见的栾树、米兰等,也已移植至此。
- 贵阳人民体育场
即六广门体育场,位于今中华北路六广门,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年),当时国民党二十军军长杨森率部进驻贵阳,以六广门附近桑园空地修建体育场,由四川同乡会彭敏如负责工程,并派一个警卫排协助彭敏如,不久建成了简易体育场,仅能作网球、篮球场地使用,其时取名为“合群体育场”。民国34年(1945年)元月,杨森任贵州省主席兼贵阳市市长后,陆续完成田径、足球场、司令台等工程,定名为贵阳市立体育场,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体育场所。该场有400米标准跑道8条,每道宽1.2米;中心足球场长110米,宽65米,铺设有数条下水道,排水畅通;东西两端设有跳远、跳高、沙坑及助跑道和标枪、铁饼、投掷区。体育场设有篮球、网球、排球、游泳池、体育馆等配套设施。还修建了花圃、草坪、音乐亭、露天剧场、茶室等娱乐、休息场所。体育场东、西、北三面均修建1米多见方石柱门,分别命名为“建国门”、“抗战门”、“胜利门”。 解放后,该场改名为贵阳市人民体育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原有场地进行过多次维修。50年代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00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场地设施损坏严重。1984年改建工程完成,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南看台下设有3条60米长室内跑道。田径场有6条400米半圆式跑道,两端有跳远、跳高、撑竿跳高、投掷区。田径场中心是70多米宽、104米长、共7200多平方米的草皮足球场。贵阳市体育运动会、省、市下属单位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都在此举行。并接待过中国青年足球队等国家级足球队。该场还是贵阳大型庆祝文娱活动的主要场地。
- 贵阳森林公园
这个公园很简单,没有什么设置,除了步行道,就是山上有供人们休闲的咖啡厅和饭店、歌厅。每每遇到雨后的清晨来此散散步倒是很惬意的,此时公园雾气缭绕,翠竹围绕道路两侧,山上各种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春天槐树、紫木树开满鲜花,散发出甜香味。是适合消磨时间的好地方。
- 贵阳市射击场
贵阳市最早的射击场,是50 年代修建的玉田坝射击场,隶属省体委。共有8个分射击场,有靶位91个,分别为50米移动靶位射击场,双向射击场,25米靶位射击场等,开展跑猪、飞蝶、小口径手枪、航空射击、射弩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设备先进齐全,贵州省射击比赛均在此举行,还多次接待国家体委安排的射击比赛、分区赛等。是贵州省最大的和设备齐全的射击场。
- 贵阳体育训练馆
贵阳体育训练馆,坐落在六广门体育场外东南角,建筑面积8596平方米,工程共投资480万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比赛馆。1985年开工,1987年12月竣工。 该馆由主楼和辅楼两个部分组成。可一次性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桥牌、体操、武术、摔跤、击剑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馆内设有办公室、会议室、仓库、更衣室、卫生间、盥洗间等。另有观摩廊可供1100多人观看训练和比赛。建筑设计合理,设备先进,与扩建后的六广门田径场配套使用。
- 贵阳文昌阁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
- 贵阳文峰塔
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五层木塔。当时认为都匀东、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独正南面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故在此建塔,作为水口关键,并以南应文明之象。 木塔年久倾毁,仅存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都匀人士、甘肃按察使陶廷杰于任上致书于家,捐银一千两作建塔资金。都匀知府陈西桥、知县钟海门又集士绅募银二千两,于原塔基上修建石塔,并改名文峰塔,塔为七级密檐式,下有正方形青石塔台,塔底直径9.5米,塔高33米,是贵州唯一载入《中国古塔》图册的石塔。1999年,黔南州、都匀市在塔周征地85亩,以塔为主题修建文峰园。 文峰园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以文峰塔为主景,分为若干景区,各景区即独立成景,总体又和谐交融。文峰园有西面和北面两个入口,为开放式公园。西面距火车站300米。北面有文峰桥和市区相连。西面入口处有一巨石,重约50吨,运自都匀西部常年云雾缭绕的螺丝壳山,名为“云石”,石壁上“文峰园”三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所题,字体遒劲饱和。园中建有古朴雅致的长寿亭、民族特色浓郁的祥和门、仿古罗马风格的立柱露天歌舞广场,卡通式鸽苑,饶塔四周以砖石铺成平坦广场,园内碧草如茵,鲜花吐艳,树木造型优雅,绿化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