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水葫市摩崖造像
葫市摩崖造像在赤水市赤水河葫市滩右岸石壁上,是川、黔水陆运输与物资集散的重要场坝,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附近有摩崖造像数处,或单躯或三五躯,多以佛、菩萨、大士为题材,雕于寺庙遗址的岩石上。河岸石壁一处,紧靠王爷庙废墟。为全身浮雕,分上下两龛,共 15尊。大者高达 1.2米,小者高0. 5米。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侧身而立,有正面端坐。头戴宝冠的大佛,袖手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着做领袈装,雕纹细致流畅;双目微合,两耳肥大,头稍前倾,表情严肃。莲花座上的观音,身披璎珞,丰腴而不肥胖,秀丽而不赢弱,面相慈祥。美髯关公,身跨枣红马,手提偃月刀,双目炯炯,威仪可畏。其他各躯,在艺术处理上亦具特点。清代以前,黔北属四川管辖,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巴蜀影响。习水望仙台石刻造像、赤水老虎嘴石窟、赤水石鹅嘴及葫市摩崖造像,颇具乐山、大足摩崖的流风余韵。
- 赤水茅台镇
茅台镇在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于3月16日至17日在此第三次渡赤水河,向川南挺进。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现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当地生产的“茅台酒”,历史悠久,18世纪中叶即有酒坊20家。见于文献记载的“茅台春”与“茅台烧春”,到20世纪初已跻身世界名酒之林。
- 赤水沙椤掠影
神秘的“桫椤王国”——金沙沟 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的人,无不对影片中展现的神秘的远古景观而印象深刻。尽管恐龙已无法再生,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却还能奇迹般地保存在赤水境内——2亿年前与恐龙共存的桫椤原生林依然郁郁葱葱。 桫椤,又名树蕨,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冰川前孑遗植物。桫椤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5米,最高近10米。一般主干不分枝,叶项生,形如巨伞,状若华盖,树形优美,四季常青,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早在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就十分繁茂。它和恐龙同生共荣,成为生物界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重要标志。经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桫椤仅在一些低纬度的适宜生态环境里残存并繁衍至今,被科学界称为“活化石,是我国实行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在贵州,有一块被科学家们称为“桫椤避难所”的神奇土地,它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赤水市葫市镇境内的金沙沟。金沙沟以桫椤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这里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在赤水境内,还发现了长度超过自贡恐龙的巨大恐龙足印,证实了这里曾是恐龙出没频繁的地方。 金沙沟的桫椤,数量多达四万余株,种群分布集中,生长良好,结构典型,类型多样,以树形优美多姿,苍劲挺拔蜚声海内外。双株并生桫椤、主干双叉、三叉等奇异株型桫椤随处可见。被科学界誉为“桫椤王国”。
- 赤水十七驳石桥
十七驳石桥坐落于赤水墟东,是一条石驳桥,共十七驳,故名“十七驳桥”。全桥长70.5米,宽1.3米,高4米,桥底中间石砌3个大榄核形桥墩,其余是六条方形柱支撑,桥面并列3块长花岗石板,共51块石板铺成。 此桥原为赤水客家人所建,何年兴建未见记载。土、客相争时曾被拆毁,至宣统元年(1909年)绅商司徒廉、司徒发猷等倡议重修。目前,靠赤水墟这边已有八驳桥面,被填为陆路路基,十七驳桥现在实际上只剩九驳了。 赤水古时为河海之地,随着地理变化,沧海变良田,遗留下来的河叉较多。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不断增多,但囿于小河阻隔,人们往来殊多不便。因此,古时赤水人建石驳桥特别多。如:大津里附近的次渡石桥(八驳),割耳坑(复兴里)附近的复兴石桥,冲口墟附近的冲口石桥(八驳),小波村附近的小波石桥(三驳),黄竹水(西和)前的黄竹水石桥(四驳),源聚(雁联)附近的榄核石桥(七驳),白石塘村前的白石塘石桥(三驳)……,所有这些石桥都是继十七驳桥之后兴建的其结构与形状均与十七驳桥雷同,兹不一一描述
- 赤水四洞沟瀑布
四洞沟梯级瀑布,是赤水河畔又一奇观。从赤水市城沿赤水河溯流而上,两岸万竿翠竹临水而立。一片翠绿从中,忽而闪出点点惺红的土壤与粉壁青瓦的农舍,宛若置身画图之中。至大同河,弃舟登岸,即向四洞沟进发。沿途林木茂密,到处飞帘溅珠,在长约5公里的路上串连着4级形态各异的瀑布,这四级瀑布瀑宽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它们形态各异,神韵俱佳,有如翠螺沐浴,或似新月流光,或若玉蟾戏蛇,或像云中落锦。有趣的是,每一瀑后都有一洞穴,形成四处“水帘洞”景观。四洞沟也因此而得名。 长石梯瀑布却是另一番情韵。它由左右两个源头的一组瀑布组成。这组瀑布高差300余米,首尾相衔,沿溪而下,恰似长长的石梯,因而得名。从赤(水)桐(梓)公路边的闷头溪口沿溪旁石板道缓步而行,举目望去,但见那山岩之上挂着大约四、五级瀑布,袅袅娜娜地从楠竹林海中钻了出来,俨然一位刚从碧海中出浴的少女。 景区内峰媚岭秀,景色优美,谷底翠竹繁茂,山间林木葱茏,溪边奇形怪状的丹霞石星罗棋布,水中天然植物盆景和丹霞石铺成的道路旁桫椤,小金花茶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景区内尚有两汇水“水乡秀色”和贵州保存完好,雕刻精湛的郑氏石坊,“茶伦造纸坊”等人文景观,以及神奇的石项山,渡仙桥等丹霞奇观。 去四洞沟的途中青山隐隐,碧水悠悠,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立于瀑下使人几疑为身在仙乡,“此间乐,不思家也!”
- 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普定穿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普定县城西 5公里处的一座孤山上。1979 年5月试掘,获得大量石器、骨器。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为研究中国西南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近20年来,贵州考古发掘成效显著。首先是旧石器考古。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50处,已正式发掘20多处,主要有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六枝桃花洞遗址。在发掘的遗址中,不仅出土了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一批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等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桐梓猿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1982年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桐梓县九坝乡岩灰洞发现的猿人化石,是继云南元谋猿人之后西南地区再次发现的猿人化石。盘县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在中国南方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被列为1993 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首。其次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主要发掘的有普定铜鼓山遗址、赫章可乐墓群、安顺宁谷墓群、兴义万屯汉墓群、兴义交乐汉墓群、仁怀合马东汉墓群。普定铜鼓山遗址出土的冶铜坩锅和一批石范石模,为研究贵州冶铸发展史提供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实物依据。此外,在贵州还发现了许多墓葬方式不同的少数民族墓葬。
- 茨冲歪梳苗
茨冲苗寨位于六枝—水城的国道上,距六盘水市中心30公里,这里的歪梳苗妇女头戴一把长20厘米的木梳,斜缠长发盘于头顶,衣饰颜色大多为黑色和深兰色,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图案。歪梳苗也同其它苗族支系一样能歌善舞,芦笙歌舞,悠扬动听,别具风味。
- 从江侗寨风雨桥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 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十分美丽壮观。 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别具一格。桥廊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有的还备有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自饮。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 翠微阁
翠微阁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园端庄秀丽,淡花空翠园修竹婆娑,龙门书院浓荫幽静,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雅、雄、朴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