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坤草原
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八景名胜古迹。...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们称这种美丽景色为“天山淞雪”。
- 巴里坤湖
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 丰年虫)。 湖泊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汉姑泉是制作矿泉水的极好原料,现已和港商合资建起矿泉水厂。 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相传是为纪念樊梨花征西而建的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 。
- 巴里坤县古民宅
古民宅概况:巴里坤古民宅最早的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已有13代人居住过,最晚的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已有5代人居住过,完整和较完整的有五家,门楼9座,门楼除兰州湾子有一家外,其余均在汉城内。 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与新疆“庙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新疆是罕见,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我县发展“生态形、文化型、旅游型”的城市,起着具大的作用。
- 巴里坤县怪石山旅游度假村
怪石山距巴里坤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山的最东端。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形状各异的小石窟,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每当下暴雨时水从山顶流下,那山便成了无数个小水帘洞,景致令人叫绝!怪石山下就有一眼泉水,是著名的巴里坤八景之一——“镜泉宿月”的上镜儿泉所在。此泉实为一水井,水量大,水质好。山顶上的石棺王爷坟说明了怪石山一带悠久的历史、繁荣的丝路商贸活动和极险要的军事地位。
- 白石头旅游区
白石头位于东部天山主峰喀尔里克雪山北麓,口门子东约2公里处,距哈密市约70公里。是一处由草原牧场、原始森林、度假村构成的旅游区。在碧绿的草场和茂密的松林间,独有一卧牛般大小的白色巨石。有人说它是:“天外来客”(陨石)。盛夏,哈密炎热而干燥,这里却凉爽湿润,景色迷人。如茵的草场,挺拔的青松,大片的山花,还有牧民那独特的小木屋……吸引着中外游人。 白石头风景区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高山草原,展现出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有她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神奇传说,三者结合使优美的自然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极富魅力。白石风景区由寒气沟、松树塘、鸣沙山、白石头、天山庙五个游览区组成,方园100平方公 里。因此,在白石头可同时观赏雪山、流水、森林、草地和繁花、晴雨、晨夕,四季的景色变化无穷,环境幽静,气候宜人。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草如菌,野花竞放,羊群象飘动着的朵朵白云,松林里点缀着座座毡房,好客的哈萨克牧人捧来一碗碗奶茶、酥油,悠扬悦耳的冬不拉声,组成了幽静的避暑消夏胜地。 白石头风景区还分布着许多古寺庙和古文化的遗址。古寺庙的遗址有天山庙(关帝庙),古文化遗存有天山唐碑,位于天山庙东三十余步。松树塘汉代任尚碑、烧陶遗址。大型冶炼遗址与天山唐碑相映照,“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距白石头十公里柳条河岸处,千顷碧波的草原上,奇妙地呈现出鸣沙山,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四座鸣沙山中最完美、鸣声最佳、传有优美传奇神话的鸣沙山之一。(四座鸣沙山名称:哈密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响沙湾)。
- 台藏佛寺遗址
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地理坐标:东经92°58′56″,北纬43°1′51″。海拔699米。1990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 距主体建筑北部亦有一组石窟,其中在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白底红绿彩,因年代久远已氧化成暗红色,图案系小千佛,佛光已成为黑色。 佛寺主殿坐佛高10米,可惜佛首已毁,身亦残缺。此处佛教胜地规模较大,据唐代史籍记载,唐代伊州下辖的纳职县(今拉甫却克古城)正北20里的地方有一所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似指此处。公元14--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 该寺院逐渐废弃。
- 哈密大小龙池
大龙池位于库车县以北120公里的天山深处,它是一座犹如明镜的高山湖泊,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杉苍翠,山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大龙池,由天山雪水融汇而成,水域宽阔,清澈见底。神话传说西天王母曾在此沐浴,如今却是人们避暑游览胜地。其不远处,另有一处湖泊,称为小龙池,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与大龙池遥相呼应。
- 哈密龟兹古城遗址
龟磁国,古西域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我国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政治中心,设立政权机构,管理西域地区。 龟兹为我国古代西域大国都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时曾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2年(公元657年)曾两度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辖4镇、16府、72州之地。 古城周长近八千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198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曾在此城进行过发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开元通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