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国寺经幢
在海宁市盐官镇西北隅。共三座,石制。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题记。咸通六年幢高7米,腰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是现存古经幢中出现石构仿木构做法最早的。幢座上还有精湛的佛教故事、狮子等浮雕。
- 财神湾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 ,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乌镇的这位东路财神的所在之处从前为集市 ,现在则有香山堂药店、财神堂、逢源酒楼、财神湾茶庄等休闲场所,已成为古镇住民新的聚集中心。
- 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位于盐官镇邑庙街东端堰瓦坝,是雍正朝太子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的宫傅第,清康熙御题“爱日堂”。 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和移建了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 陈元龙(1652?D?D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
- 东洋桥
筱村文重桥又名东洋桥,在筱村镇东垟村水尾,为伸臂梁木平廊桥结构。 桥始建于轻乾隆十年(1745年),曾屡修屡毁,民国10年(1921年)重建,最后的一次重修是近年的事,桥屋上的瓦都是新的,与我之前所见图片相比已焕然一新,桥脊中间突起重檐悬山,檐角微翘,饰以白边,挡板有悬鱼装饰,品质典雅而灵动,质朴而不失精巧。 文重桥在东洋村水尾的山脚下,一头连接蜿蜒古道,一头地角田畴,桥中石墩呈分水犁头状,桥两头跨在卵石堆砌的高高台阶上,桥下一汪浅浅溪水清澈而透明.
- 范蠡湖
范蠡湖是吴越时期一处著名古迹,相传为范蠡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后,偕西施泛舟五湖之隐居地。 范蠡湖湖长100米,宽15米,公园占地5351平方米。园以水景取胜,相传当年西施每天梳妆,倾脂粉于湖中,螺食而成五彩,故湖中产五彩螺。宋代张尧同有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范蠡湖旧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于此,墓葬湖中,清代朱彝尊为其写下了“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的诗句。 湖西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内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现妆台北墙上仍有“范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块。 西施妆台与金明教寺一径之隔,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10余间,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五湖四海”之一。现尚存大殿一进,为硬山顶建筑,殿内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留痕李”等三组雕像。在大殿东侧的假山上有八角亭一座,上书“李亭”,四周植有嘉兴名果李,旁有“吴越轩”及九曲长桥等。 范蠡湖多名家手迹,除上面所说文徵明“浮碧”等石刻外,还有明万历车大任所书“放生池”、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碑、清乾隆时钱陈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记》及王蘧常、谭建丞、张振维等名家的墨迹。
- 坟浜弄
传说,这地方原是明朝一个名叫陆邦的人的墓地,方园足有几十亩,坟浜弄由此得名。坟浜弄原长107米,宽5米,现长为209米,现在弄内建了很多居民和职工住房,居住着百户人家。陆邦墓地的四周都挖有小河浜,上面架着两座桥。一座叫文庵桥,另一座叫金银桥。坟墓的周围竖有石牌楼、石狮子、石乌龟,还竖有一块石牌,记载陆邦的生平。 弄中著名的陆坟银杏,共两棵,雌雄一对。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该处原系御史陆邦墓地的一部分,一株种植于陆邦祖父墓东北侧,一株在西南临水,故称“陆坟银杏”。
- 逢源双桥
乌镇有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逢源双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可以眺望东市河远景。
- 天凝古镇
水乡古镇天凝,位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沪杭苏腹地,区域面积, 21.7平方公里,东临上海8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离苏州60公里。紧靠320国道、(嘉)善江(苏)公路和沪杭铁路,红旗塘横穿境内,东连黄浦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南濒东方大港乍浦港,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 国界桥
国界桥位于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曲)港上,是三孔石柱平板桥,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此处原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以桥为界,故名国界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争战,越胜吴败。 宋代有人在此地的九里港上建一座石板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