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 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 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 艾提噶尔民俗文化旅游区
喀什噶尔民俗文化风情园位于喀什市西北的疏附县栏杆乡沙依四村,距离喀什市16公里,面积为660亩。有较好的道路通达,交通方便,水源、电力条件优良。运用现代园林表现手法,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风物民俗、宗教文化、饮食起居、土特名产、民族建筑、民族歌舞、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和谐统一地展示出喀什噶尔的历史民俗、文化风采。创造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景色优美、环境舒适、功能齐全的民俗文化园。
- 艾提尕清真寺
艾提尕清真寺 位于喀什市解放路。据始建于回历846年(1426年),后另经重修扩建,始具今貌。艾提尕,意为节日礼拜场所,是阿拉伯语与波斯语的复合词。大寺规制严整雄伟,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边廓环以15个穹形壁窿形楼。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是新疆最大的清真也是全疆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大 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刻花。进门后即为宽大的内广场,与内广场相连的为宏大的礼拜寺和教经堂。礼拜寺面积2600平方米,寺顶由158根凸花雕柱承重 ,柱头多变。天棚藻井,饰彩色花卉,富有伊斯兰教特色。艾提尕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群众游乐歌的场所,每逢礼拜日和节日,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徒集结在礼拜寺及大门内外广场,进行宗教活动。
- 布拉克贝希泉
著名风景游览区。布拉克贝希是维吾尔语,意为“泉边”,汉语称“九龙泉”。传说原有九眼清泉,现尚存5眼泉水,依次名为“马尔江布拉克”(珠泉)、“塔希布拉克”(石泉)、“艾衣得尔布拉克”(龙泉)、“诺尔布拉克”(渡槽泉)及“纳瓦衣布拉克”(似人名命名)。 相传早在二、三千年前,由于泉水丰富,水草肥美,已有人群在此定居。以后逐渐发展了西侧的恰萨、牙瓦格办事处所在的古城区。10世纪的喀喇汗王朝时,把这一带开发为皇家游览区,并在西侧台地上建有行宫。公元1526年,叶尔羌汗国时,著名史学家、《拉失德史》作者米尔扎·海达尔·库尔刚担任喀什噶尔总督,在这一带广植果木,并在泉边建有撒马尔罕风格的阁楼。1678年准噶尔汗国时,还在阁楼内建起佛像。17世纪末期“和卓”地方政权时,在泉边建有大清真寺。19世纪90年代,清朝驻喀什的官员,在泉边修建了佛寺、茶馆、旅店多处,开拓了大片绿地,种植了上万株果树,使之成为当时喀什有名的游览胜地。1949年以后,由于居民增加,绿地面积大为缩小,现仅存2、3亩树林。目前已恢复重建“九龙泉”的规划已在拟议中。
- 公主堡
(当地塔吉克人称“克孜库尔干”),位于塔什库尔干城南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古峡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古堡所在山头山势峻险,北侧有山沟可通皮斯岭大坂,海拔4000米。是丝路南道上的咽喉。 这座古城遗址南面为一东西向土墙,长150米,高约10米。堡墙以土石与树枝相间垒筑。由城垣、重门、地穴和石室等建筑组成,高危险峻,攀登不易。垣墙依山势的起伏筑成,西面的垣墙突出部呈现出“马面”状( 俗成炮台)。城堡内有居住遗迹13处。堡墙内有从古堡所处地势分析,主要是一处军事性质的工程,与保卫古代丝路交通安全有关。 据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氏考证,此地就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录的《汉日天种》故事中“东土公主”居住过的城堡。唐僧玄奘经过这里时,曾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地的渴盘陀国王自称至那提婆瞿坦罗,意为“汉日天种”。传说曾有一位波利斯国王,娶了一位汉族公主。迎亲队伍回到这里,因战乱遇阻,找到一处孤岭危峰住下,周围严密禁卫,任何外人不能上山。不想过了3个月,公主却有了身孕。迎亲使团十分惶惧。据公主贴身侍女称,每天中午,有一个俊伟男子从太阳中骑马下来与公主相会。迎亲使团无法复命,就在孤峰上筑城。公主至期产子,接位为王,成了这片地区的统治者。国王因母是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自称汉日天种。
- 哈吉甫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于1019 年,卒于1080年左右。公元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了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陵墓由墓葬群、门楼和主墓室组成。主墓室外方内圆,上覆穹窿顶,顶正中有一个小塔楼。陵布局独特、宏伟、装修古朴、肃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 罕诺依古城
在喀什市东北约3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废弃了的罕诺依故城。距今约1500年历史。故城是1000多年前疏勒国佛教徒的遗址,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土城墙残存,城内陶片遍布。城外山坡下有废弃了的坎儿井,说明坎儿井的凿井引水技术在古代已得到运用。
- 红其拉甫山口
距喀什县城145公里,海拨在5000米左右,这里是喀什通往巴其斯坦的中巴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竖有中国国界的界碑。 红其拉甫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口岸,由于天气情况比较恶劣,这里只在4月15日-10月15日开关,其它时间都是关闭的,无论是游客还是探亲者或者商人都不能通过。山口附近的风景很不错,开关时期这里的游人和商人络绎不绝。 从喀什到红其拉甫的这段中巴公路长415公里,它是帕米尔高原之行(《西游记》中提到的葱岭就在这一带)的必经之路,一路上会经过奥依塔克森林、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峰、石头城、公主堡等景点,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 喀什奥依塔克
出阿克陶县城,从奥依塔克山口沿河谷逆流而上,便到了白云深处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奥依塔克风景区。 风景区位于奥依塔克镇西部丛山之中,距离阿克陶县城100多公里,距中巴公路仅2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奥依塔克是古突厥语,意思是群山之中的一片洼地。这里高山险峻,冰峰林立,大河滔滔,古木森森,莺飞蝶舞,芳草萎萎,风景十分优美。四周风物迥异,是一处景色迷人的自然风景旅游区。沿奥依塔克河出山口溯源而上,只见飞流而来的大河滚滚涛涛,訇訇隆隆,一派大势,河滩中成片的沙棘林一片葱茏,特别是深秋季节,一串串如珍珠、似玛瑙的沙棘果成熟时,那沙棘林便一片金红“霜叶红于二月花”,如火如茶的沙棘林成为奥依塔克河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沙棘林也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野兔、狐狸,穿梭其间,自由自在。乘车或徒步从此过,随时可见这些沙棘林中的宠儿驻足眺望,令人感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无比乐趣。 一河两岸,群山千仞,因为大自然风雕雪塑,石灰岩的隆起已成为巧夺天工的雕塑,20公里河谷形同一个巨大无比的雕塑展览馆,不仅地貌奇特,那颜色也十分奇异,或一抹褐红、或一片青紫、或一绺鹅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伟大诗人的多情,仿佛专为奥依塔克的山而诵而吟。 奥依塔克旅游区的一景是异常茂密的原始森林,莽莽苍苍的冷杉、桧柏遮天蔽日,地下的青草繁花间点缀着无数松塔,残留的松籽异常醇香。林中鸟语喧哗,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骈。奥依塔克景区特有的银狐、雪豹一闪而过,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