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新疆> 喀什
    穆罕默德•噶里墓
    • 穆罕默德•噶里墓
    • 喀拉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他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维吾尔族著名学者、语言学家,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闻名于世。其墓距离喀什市48公里,从疏附县往西南沿314国道驱车而行,穿过一片茫茫戈壁之后,就来到绿洲小镇乌帕尔。现在的陵墓是1985 年重修的,陵墓东侧有一清真寺,供信奉伊斯兰教游客和附近村民祈祷之用。陵墓北侧有一文物陈列室,陈列着《突厥语大辞典》和穆罕默德• 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有关书籍与资料。此外,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泉边有一丛古杨,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为一大看点。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 阿曼尼沙汗纪陵是叶尔羌汗国王陵的一部分。叶尔羌汗国王陵主要包括叶尔羌汗国王族墓群、阿曼尼莎罕纪念陵、清真寺和王宫几大部分。其中,阿曼尼莎罕纪念陵是1992年人们为纪念十二木卡姆的创始人阿曼尼莎所修建。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分为王墓、王宫、阿勒屯三个部分。陵高22米,顶部为圆塔状,陵宫内四周的墙面上雕刻着“十二木卡姆”乐曲。雕花廊柱、雕花窗格和门,漂亮花纹的琉璃砖镶嵌在外部最上方的塔顶和陵内的墓体。纪念陵的宏伟与豪华远远超过了她所附属的那个家族的王陵。


    大同乡杏花
    • 大同乡杏花
    • 此条线路根据情况可选择3-5天的行程,最常见的走法是由塔什库尔干县到大同乡再原路折返。这条线几乎囊括了帕米尔杏花的精华,且同时兼具雪山、峡谷、村庄、田园和塔吉克村民等诸多元素,耗时大约3天左右。其中大同乡是喀什最负盛名的户外探险目的地,此乡地处帕米尔腹地的河谷中,虽有一个类似于汉地的名字,但村民中90%以上都是塔吉克人。这里峡谷深邃,与世隔绝,民风也特别淳朴,村里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宛若世外桃源。去往大同乡途中会经过库克西鲁克乡和塔尔乡等塔吉克乡村,个个都开满杏花,像一场色彩的盛宴,而冷峻的雪山和苍凉的峡谷就围着那些杏花林子,视觉上强烈的对比,美得令人窒息。 另一条线路是由塔县进入,经过大同乡和库斯拉普乡之后分别从莎车或者英吉沙出再回喀什。大约需要4-5天左右。此线除了以上线路具有的景观之外,还能饱览帕米尔河谷的景色,并且没有走回头路的困扰。其中经过一段巨大荒凉的河谷,此严苛的环境中竟然能看到成群的山羊和放牧的村民,这样的场景,对于初次来到此地的游客而言,是极具视觉冲击的。但需要注意,库斯拉普乡因为地处边境,对往来游客管理比较严格,如有当地民警要求登记路过的游客的证件,请予以配合。


    帕米尔高原
    • 帕米尔高原
    • 亚洲地形的特点是中间高、周围低。在亚洲中心地带,有一个巨大的山汇,亚洲大陆上几条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在这里汇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它群山起伏,连绵逶迤,雪峰林立,耸入云天,构成了世界上有名的高原——帕米尔高原。中亚的高原地区,该山区以造山运动形成的结状隆起帕米尔山结为中心,数条中南亚山脉由此放射出去;这些山脉包括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与天山。帕米尔主要在塔吉克境内,但边缘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和吉尔吉斯。中心位于塔吉克的高原,最高的山脉在戈尔诺-巴达赫尚地区在当地突厥语中,帕米尔一词意指高峻起伏的草原,此乃山脉东部尤其是毗连阿富汗与中国之地的一个特征。深深的河谷标出帕米尔在遥远的外阿莱山脉北部边界,阿富汗的瓦罕地区(瓦罕走廊)定出南部边限。中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萨雷阔勒岭形成东部边界,一系列西南走向、最终注入昆仑山和帕米尔地图瓦赫什河与喷赤河的溪谷使西部边界呈锯齿状。


    叶尔羌河
    • 叶尔羌河
    • 塔里木河的源头,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叶尔羌河长970公里(600哩),源于喀什米尔北部喀喇昆仑山脉的喀喇昆仑山口,上游呈深切的峡谷,穿过昆仑山系的山区,成为喀什米尔与新疆之间一小段边界。汹涌的山区急流出了昆仑峡谷后向北流,形成许多分支,散布在冲积扇上,灌溉著叶尔羌绿洲;叶尔羌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有莎车城。流出绿洲後的叶尔羌河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流向东北,在阿克苏绿洲南部汇集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及和田河,形成塔里木河。叶尔羌,维吾尔语,意为“土地宽广的地方”。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一名葱岭南河,位于喀什地区东南部,源出新疆叶城县南止拉胡鲁森岭,西北流歧为二支,西支西流折而北流,又折而东北,环绕莎车县治,以入于巴楚县,名泽普勒善河,东支北流为听杂布河,又东经叶城县治北,为喀喇乌苏河,又东北至巴楚县南,与西支合,二流既合,左出一支渠,名玉河支河,与乌兰乌苏河通汇为湖,正渠至葱岭南河,又东北至噶巴克阿克集,与葱岭北河会。该河源头由拉斯开木、阿克塔盖两河在喀喇昆仑山口黑巴龙克汇合而成。全长996千米,自西南流向东北,流经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流域面积为10.8万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目前年均向塔里木河输水1.7亿立方米。灌溉塔什库尔干、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6个县和农三师10个团场共433.34万亩耕地,是喀什地区的第一大河流。水源一是来自乔戈里峰的冰雪融水;二是河床西岸岩层中涌出的泉水;三是雨水。年径流量为64.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8立方米/秒。


    公主堡
    • 公主堡
    • 除了香妃墓,喀什地区另一个与爱情这个字眼息息相关的地方,是公主堡。公主堡位于塔士库尔干县城以南约70公里,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峡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在帕米尔高原,公主堡是十分圣洁和崇高的。它诞生了“汉日天种”,发祥了“太阳部落”。现存古堡遗址前临奔腾咆哮河水如墨的塔什库尔干河,后倚高耸蓝天的皮斯岭达坂,有城垣、重门、地穴和石室,古堡所在山头山势峻险,北侧有山沟可通皮斯岭大坂,是丝路南道上的咽喉。去公主堡的路上,能够看到路边的6 处古代驿站,这是过去古道上的信差、骑卒在这里留宿避寒的地方。其中达不达尔乡地界的一处现在仍然较完好,距简易公路较近。达不达尔古驿站看上去像一顶毡房,用卵石砌筑而成。周围还有牧场、河滩、古代墓地和城堡(驿站东面)。走进圆锥形的驿站室内,还可见到石灶台、屋顶小天窗、熏黑的四壁。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堡废墟,只剩南面的一道土墙和墙里的若干处人居遗迹。后人考证,公主堡实际上是一处军事堡垒,目的在于保卫古丝绸路的交通安全,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


    三仙洞风景区
    • 三仙洞风景区
    • 三仙洞风为古佛教洞窟遗址。据考证,开凿于东汉末期,是目前所知我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一处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区仅存的一处佛教遗迹,异常珍贵。维吾尔人称其为“玉舒布尔杭”,即3个佛教洞窟之意。因河岸陡峭,距地面30-40米高,难于登临。现存一组三座形制、大小相近的洞窟,当为同一时期所建。三窟均为前后室结构,前室平面近方形,顶部略弧起,后室设低坛或佛座,顶部为平缓的横券式。三座石窟仅东窟残存少量壁画,前室可辨识的有坐佛、立佛、禅僧及水池莲花等图案,后室有结跏趺坐佛、足穿圆口僧履的弟子像及由波状蔓茎和缠枝小花组成的缠枝纹边饰。中窟后室的方形佛座上,雕刻出一坐佛像,高约1.2米,结跏趺坐,禅定式,仅具轮廓,应为石胎部分,原来外部有泥塑和彩绘。


    三仙洞
    • 三仙洞
    • 三仙洞位于新疆喀什市以北10公里的恰克玛克河南岸峭壁的半腰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吾尔人称“玉素布尔杭”,意为三个佛教洞窟。洞口离地...


    班超城
    • 班超城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东南郊的盘橐城,多来提巴格路以南的盘橐(tuo)城,又名艾斯克萨城。据《后汉书》记载,公元一世纪的盘橐城是西域疏勒国的王城...


    布伦口湖群湿地
    • 布伦口湖群湿地
    • 布伦口湖群位于位置 38°30′~38°55′,74°40′~75°00′E;新疆喀什西南120~150公里。面积...


  • 景点TOP5
    • 红其拉甫口岸
      • 红其拉甫口岸
      • 红其拉甫口岸是中国一类陆路(公路)口岸,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苏斯特口岸相对,这也是新疆唯一的一个对第三国开放的公路口岸。由于天气情况比较恶劣,这里只在4月15日-10月15日开关,其它时间都是关闭的,无论是游客还是探亲者或者商人都不能通过。正是因为红其拉甫的口岸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它的名气并不在其边贸规模,而是来自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独特美景。而在这驻守的边防官兵所经历的风狂雪骤、飞沙走石、寒彻肌骨……更让人为之触动。巴基斯坦边防人员与中国很友好,两国相处,几乎没有“武装”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7月21日,稳定充足的电力正式通到帕米尔高原的中国-巴基斯坦边境红其拉甫口岸边防哨所,边防官兵及附近牧民终于结束了无电历史,用上了常明电。

      红其拉甫山口界碑
      • 红其拉甫山口界碑
      • 红其拉甫山口是中国新疆与克什米尔间的山口,古代“丝绸之路”取道于此,也是中国与南亚、西南亚各国的陆上路径之一。1978年竣工的喀喇昆仑公路就是经过这个...

      布拉克贝希泉
      • 布拉克贝希泉
      • 著名风景游览区。布拉克贝希是维吾尔语,意为“泉边”,汉语称“九龙泉”。传说原有九眼清泉,现尚存5眼泉水,依次名为“马尔江布拉克”(珠泉)、“塔希布拉克”(石泉)、“艾衣得尔布拉克”(龙泉)、“诺尔布拉克”(渡槽泉)及“纳瓦衣布拉克”(似人名命名)。 相传早在二、三千年前,由于泉水丰富,水草肥美,已有人群在此定居。以后逐渐发展了西侧的恰萨、牙瓦格办事处所在的古城区。10世纪的喀喇汗王朝时,把这一带开发为皇家游览区,并在西侧台地上建有行宫。公元1526年,叶尔羌汗国时,著名史学家、《拉失德史》作者米尔扎·海达尔·库尔刚担任喀什噶尔总督,在这一带广植果木,并在泉边建有撒马尔罕风格的阁楼。1678年准噶尔汗国时,还在阁楼内建起佛像。17世纪末期“和卓”地方政权时,在泉边建有大清真寺。19世纪90年代,清朝驻喀什的官员,在泉边修建了佛寺、茶馆、旅店多处,开拓了大片绿地,种植了上万株果树,使之成为当时喀什有名的游览胜地。1949年以后,由于居民增加,绿地面积大为缩小,现仅存2、3亩树林。目前已恢复重建“九龙泉”的规划已在拟议中。

      哈吉甫墓
      • 哈吉甫墓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于1019 年,卒于1080年左右。公元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了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陵墓由墓葬群、门楼和主墓室组成。主墓室外方内圆,上覆穹窿顶,顶正中有一个小塔楼。陵布局独特、宏伟、装修古朴、肃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班超城
      • 班超城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东南郊的盘橐城,多来提巴格路以南的盘橐(tuo)城,又名艾斯克萨城。据《后汉书》记载,公元一世纪的盘橐城是西域疏勒国的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