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山西> 临汾
    丁村民俗博物馆
    • 丁村民俗博物馆
    •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丁村遗址
    • 丁村遗址
    •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从发觉的两千多件石器来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经过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都比较规则定型,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厚在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厚尖状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该石器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丁村还有明清两代民居,明代四合院,房架不高,朴实无华,舒适典雅,里外都有彩画,清代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成组配套,栩栩如生,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董氏砖雕墓
    • 董氏砖雕墓
    • 在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为仿木构砖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手法严谨,墓室内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戏剧故事以及飞马、奔鹿、走狮等动物,琳琅满目,华丽似锦,具有很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价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净、旦、丑五个戏俑,生动活泼,维妙维肖,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飞虹塔
    • 飞虹塔
    • 位于大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塔身琉璃镶嵌,俗称琉璃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姑射山景区
    • 姑射山景区
    • 姑射(音夜)山又名石孔山,是吕梁山的支脉,它被仙洞沟劈为两半,南北仙洞位于山腰中部断崖崖台上。姑射山由姑射神女为民射虎的传说而得名。 姑射山山势陡峻山体为土石山。其中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南仙洞位于西侧崖间,北仙洞建在东侧山腰。 在多种动物资源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珍禽黑鹳鸟和褐马鸡。姑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因而扬名天下。 仙洞的道观建筑最早建于唐武德年间。 南北仙洞又建起一些佛家寺庙与原有建筑相间杂陈,使姑射山成为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姑射山仙洞
    • 姑射山仙洞
    • 位于临汾市区西20公里处的姑射山内。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而出名。有北仙洞、南仙洞两部分。北洞有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南仙洞有兴隆寺、神居洞、碧岩寺、观音阁和戏台等庙宇寺观。现存铁铸、铜铸、木雕、泥塑等各种塑像 200多尊。壁画、碑碣都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仙洞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曾修葺扩建,现有建筑40余处,共有房屋庙堂 120多间,石窟洞70多孔。亭、台、搂、阁,大小殿宇,多数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奇峰异洞,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间一条数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对峙。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清凉幽静,到此颇有置身“仙境”之感。


    挂甲山石刻
    • 挂甲山石刻
    • 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山,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每区二至三龛,龛人火焰式,龛内内多为一佛二菩萨,龛为座为覆莲瓣束腰须弥状,菩萨胁侍两侧。其中卧佛一龛,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较,别具一格。


    广胜寺
    • 广胜寺
    •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霍泉之滨,始建于唐。所谓“广胜”。就是“广大于天, 名胜于世”的意思。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 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著名的国 宝——元代戏剧壁画,就绘制在这里。 进入广胜寺寺门,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 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 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 锥体。 琉璃塔的外表,镶嵌着形式多样的构件,其艺术形象,相当丰富, 穷极工巧,绝不雷同。有威武雄壮的力士,有云烟萦绕的楼阁,有慈眉 善目的佛祖。有肃穆端庄的菩萨。这些构件,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悬塑, 一款一式都精雕细楼,毫丝不苟,装饰在琉璃塔的周身,美仑美奂。专 家们把它称为我国琉璃塔的代表作品,实力当之无愧。 琉璃塔表面的釉彩,由黄、绿、蓝三色组成。但由于色调深浅不同, 浓淡迥异,竟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广胜下寺,在霍泉之滨,与山巅的上寺遥遥相对。由上寺俯瞰下寺, 仿佛是烟波浩淼之中,飘浮着一段五彩的锦缎;由下寺仰望上寺,却又 像云霞之中,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如果说上寺以雕塑见长的话, 那么下寺却是以色彩富丽的壁画,独擅胜场。明应王殿,可以说是一座 展览元代绘画艺术的殿堂。据考证,绘制时期,当在元朝延佑六年(13 19年),到泰定元年(1324年)之间,前后花了5 年时间。在这里,无 名的绘画大师们,用自己的彩笔,把元代的社会生活、人情风物,生动 地描绘下来,竟是那样地真实、动人!


    洪洞大槐树
    • 洪洞大槐树
    • 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据记载,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大规模的迁民达16次之多,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多达十省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 洪洞县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大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大运路纵衷穿其东,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追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被迁的移民起程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古大槐树便成了当时移民门离别时记忆最深的标志。时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依然广泛流传着两句民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汉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干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如同当年的汉代古槐一样挺拔。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


  • 景点TOP5
    • 临汾玄中寺
      • 临汾玄中寺
      • 提起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应首推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十公里处深山中的玄中寺,因为它是净土宗的发祥地。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陶唐峪景区
      • 陶唐峪景区
      • 陶唐峪是中镇霍山的主要景区之一,位于山西霍州市城东20公里处,因尧曾避暑于此而得名,整个景区以一水为带,贯穿始终,陶唐峪山雄水奇、谷幽石丽,既有江南水乡之典雅娟秀,又有北方大山之雄奇伟岸。交通

      坤柔圣母庙
      • 坤柔圣母庙
      • 在山西吉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四周山峦环绕,视野广阔,庙址居高临下。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栏额和普柏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之奇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少见。

      平阳鼓楼/大中楼
      • 平阳鼓楼/大中楼
      •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 坐落在临汾市区的大中楼,俗称鼓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在的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徐向前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 新修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出自洪洞籍全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之手,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1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开屏、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难怪登楼游客无不感慨地说:“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 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现在的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汾河公园
      • 汾河公园
      • 临汾市汾河公园始建于2009年5月,位于临汾城区汾河岸畔。整个园区分为精品治理区和上、下游生态湿地治理区。精品区分地域展示区、素质拓展区、体育休闲区、科普活动区、艺术休闲区和青少年活动区六大功能区域。公园以生态修复为建设主题,体现仿山西明清建筑风格,打造中国古典山水园林,搭建以尧文化为特色的博大精深本土文化展示交流平台。2011年5月汾河公园的开园,新增城市绿地11平方公里,新增水面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成为临汾客厅、城市绿肺,展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优美景观,对提升临汾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临汾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园建成后先后被授予“山西省四星级公园”、“临汾市十佳主题公园”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