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山西> 离石
    庞泉沟
    • 庞泉沟
    • 庞泉沟风景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0公里的关帝山腹部。是以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要保护内容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洲。保护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4。5公里,总面积达1443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区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3—4度,相对湿度为6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左右。区内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水潺潺,有植物60余科500余种,其中药材达200种以上,也是珍禽异兽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鸟类有15目40科150余种,兽类6目11科80余种,两栖爬行类10余种,昆虫上千种,菌类5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黑颧、金雕等。是人们避暑、疗养、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关帝山主峰,也是保护区内最高山峰,以华北落叶松著称全国。登峰远眺,一览众山小,翠绿荡漾,云雾缥缈,令人心旷神怡。东侧为海拔2670米的云顶山,山顶草甸平坦、辽阔,黎明观日出,更令人感慨万分,留恋忘返。尤为壮观的是夏日“天门瑞气”:雨后乍晴,茂密的森林中水气蒸腾,在林海上空飘荡的气团被夕阳斜照,与青翠欲滴的山林反光相映成辉,五颜六色,岚气弥漫。在交城与方山的分水岭上有一六角攒尖亭屹立,黄琉璃瓦作,庄重典雅,檐下悬有“文源晚翠”横匾。站在亭中放眼观望,松涛滚滚,青山相叠,位于西北方向的“笔架山”形象逼真,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满山青松清秀挺拔,别有风趣。山脚下大沙沟内水声轰鸣,一股清泉从陡岩悬石上飞流直下而为文源,被树叶撕碎的光斑照耀在瀑布上璀璨耀眼,瞬息万变。掬一口饮之甜润凉爽,飘飘欲仙。不远处三株巨松一字排开,顶天立地,形似宝塔昂然屹立,树梢的松球随风摇动,恰似塔上悬挂的风铃,俗称“古树宝塔”,与“龙泉飞瀑”相映成趣,风景迷人。还有“雄狮夕照”、“凤凰视塔”等数十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使你惊叹大自然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十几年来,国际学者和太原及周边地区的游人纷至沓来,在“避暑圣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获益匪浅。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纯洁和伟大,都愿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风光。庞泉沟位于方山县城以北30公里处,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区,涉及4个乡、2个国营林场,面积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错,是野生动物生息的良好场所,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枝展向天起舞,飘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形态迥然各异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苍劲,凝结为一尊尊巧夺天工的奇观壮景;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山谷轰鸣、震颤着、击打着,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保护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人,山内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多姿多彩,若虚若幻。庞泉沟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林木整齐,单位蓄积量高,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安国寺
    • 安国寺
    • 位于离石市西12公里处,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安国寺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寺院建筑、古城堡建筑为一体的文物旅游景区。一代廉吏于成龙出仕前在安国寺读书励志6载,后成大业,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离石区现已投资800余万元修通6.5公里的安国寺旅游专线。安国寺内主要建筑有佛殿、铜塔楼、读书楼等。佛殿内有彩塑菩萨3尊,壁画124幅,造型生动,色彩明亮。吕梁市离石区有关部门今日透露,该区将把一代廉吏于成龙曾经读书的安国寺,建成全省第一个廉政教育基地。


    汉画像石博物馆
    • 汉画像石博物馆
    • 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离石城西龙凤大街西侧,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098M2,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顶部饰有六个仿汉小阁楼,使博物馆建筑别具一格。博物馆东临60米宽的龙风大街,新建的“莲花池公园”就在龙风街东侧,与博物馆遥相呼应。博物馆南面是新规划的离石中心大广场,占地100亩,这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文化旅游胜地。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刻在石块上的雕刻艺术品,它即是墓室内的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封建统治者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的集中体现。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当然它也是汉代贵族独尊儒术、崇上厚葬、炫耀富有、区分贵贱的标识。吕梁汉代画像石反映的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官宦生活。代表作有:四鱼云车、虎食女魅、四灵;大禹治水、火车阵、窃符救赵;地主庄园、农耕牧放、车马临阙。特别是“火车阵”、“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和“四鱼云车”的神话传说,在全国汉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汉画像石博物馆是陈列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古墓馆、汉画像石展厅、辅助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一层为通体大厅,陈列近200余块汉画像石精品和出土汉代文物精华;二层四个大展厅、分别为青铜器馆、陶瓷馆,展厅总面积2560平方米。古墓馆设在地下室,面积160平方米,复胡两座东汉时期较为典型的离石汉画像石墓供游人参观。最具有汉代标志的“汉阙”设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侧的主入口处,博物馆门前设有雕刻台式中心小广场供游人娱乐和观赏,整幢建筑形象敦厚沉稳,颇具汉代建筑的气魄宏伟、朴实无华之风,也富有现代博物馆建筑简洁实用、优美大方的特点,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区情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具有浓郁北方文化特色的新的旅游景点。


    刘胡兰纪念馆
    • 刘胡兰纪念馆
    • 位于文水县城东17公里的云周西村,距太原市区85公里。建于1956年,后于1957、1976年两次扩建。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馆内还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烈士被捕处、斥敌处、就义处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教材。刘胡兰纪念馆前身为刘胡兰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 。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1959年、1976年曾两度调整布局,重新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63000余平方米,位居全国个人烈士纪念馆首位。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刘胡兰事迹陈列室、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陵墓和观音庙等组成。整体建筑以纪念碑与陵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凝重典雅。为纪念刘胡兰英勇就义50周年,1996年又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工程,增设了刘胡兰事迹影视室,纪念刘胡兰就义50周年书画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碑。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惟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刘胡兰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团中央、民政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团中央、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山西盛吕梁地区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刘胡兰纪念馆始现有总建筑面积6.15万平方米,由广尝纪念碑、刘胡兰生平事迹陈列室、影视室、书画室、七烈士纪念厅和群雕、陵墓、刘胡兰雕像、碑亭、烈士被捕受审就义原址组成,以纪念碑和陵墓为中轴作对称分布,藏有烈士遗物74件。陈列室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江泽民和董必武、乌兰夫、郭沫若、谢觉哉的题词。


    凤山道院
    • 凤山道院
    • 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远远望去,“名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据史料记载,此观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毁。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相传,这座“白云缭绕”的仙山琼瑶,是为了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观内分上下两院,依山就势,布局各异。主要建筑有黄录宝坛玉皇楼、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三官楼、雷公殿、白云洞(即陈抟殿),附属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玉皇楼为重檐歇山顶,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读书楼在三孔丹室砖窑上奠基。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凤山传说很多,数宋代陈传老祖的持说尤为出奇。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安徽亳州人。相传,一日忽来一位老道,鹤发童颜,衣帽不整,冬日酣睡凤山脚下士洞中,多日不醒,偶然醒来,或持帚清扫,或闭目养神,从不见食人间烟火,一时被传为神话。一日,一华山道士路经石州,偶过土洞,纳头便拜,随吟诗一首:“左洞帘前碧水流,白云缭绕凤山头。几年不见陈祖面,今逢希夷在石州。”一语点破先生姓名,一时轰动全城,人群纷至,争相一睹道骨仙风。先生已无疾而终,犹自盘腿打坐。容颜依旧,异香扑鼻,白云绕洞,冉冉升空。其骨即葬于洞旁。后来华山道士集众来取骸骨,将遗骨分包背运,行至城南,顿觉骨重如山,难以举步,只好重返凤山,复葬洞旁。后人尊为世尊老祖,在凤山专修庙宇(现白云洞),从此,香火祭祀者不绝,将先生奉若神明。每逢农历正月廿六,是观内一年一度的凤山庙会。这天,是道士孙云际先生的诞辰日。孙云际,名浩远,号乐阳子,玉亭(今离石)人。精通天文地理,从业儒学,幼年在玄都万寿宫出家,17岁人凤山道院拜陈希夷老祖道场门下苦行学道,炼精淘丹四十余年。一面守持经录,修建殿堂,一面添设香火,侍奉万灵,乃至为民祈祷。数百年来在民众中享有盛望,当地民众一直把他的诞生日,作为凤山庙会之日进行祭祀。庙会前后,四方香客朝山者络绎不绝,整个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灯火辉煌,烟火缭统,爆竹轰响,声震州城,俗称“遇仙”。 近年来,采取地市拨款,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对观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彩绘,使古建恢复了原貌。新筑青石台阶400级,并配装了汉白玉石质栏杆,筑游览亭两处,在观上的凤山巅新建凤山公园,已与道观连为一体,形成以文物古迹为中心的游览胜地。


    蔡家崖纪念馆
    • 蔡家崖纪念馆
    • 晋绥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城西17华里的蔡家崖村,北依元宝山,南临蔚汾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盛地、县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就设在这里。1948年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东渡黄河来到蔡家崖,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纪念馆建于1962年,占地面积8500m2,保护范围12200m2,收藏文物资料4300件,是全国唯一的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2年光辉斗争史的多功能、综合性的革命纪念馆。受其保护的晋绥首府机关旧址,以及相邻相近的数十个村庄的多处革命遗址,是拍摄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教育片、专题片的理想场所。先后协拍了电影《战斗年华》、党史文献片《关向应》、新闻纪录《毛泽东在山西》、专题片《人民作家胡正》等;征集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资料,出版物有《蔡家崖》、《晋绥边区人物春秋》、《晋绥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专辑》、《参观留念》等。年接待观众游客两万人左右。交通信息、游览通道、环境绿化等景点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是晋绥乃至全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收藏研究基地,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廖汉生、陈俊生、傅全有、曾庆红、曹刚川等先后多次亲临视察,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主要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等同志的路居、旧居、晋绥干部会议旧址(原晋绥军区礼堂)、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六柳亭等;辅助陈列有: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动纪念展览、刘少奇同志纪念展览、贺龙元帅生平事迹展览、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兴县展室等。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将愈来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晋绥边区概况晋绥边区,又称晋绥解放区,由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三大块组成。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同创建,是我国最早的敌后主要根据地之一。晋绥边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现属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它东至同蒲铁路,与晋察冀豫边区相接;西临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南达晋南三角地带风陵渡,北迄祖国北疆百灵庙、乌兰花一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它地处黄土高原,南北纵长2000里,东西横广500里。晋绥边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前卫阵地,是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延安与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它又是中共中央(昆仑部队)和西北野战部队转战陕北的大后方。晋绥边区从一九三七年初创到一九四九年撤消建制,经历了12年的战斗历程。其间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根据地辖区也经常变化,幅员时大时校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辖75个县(旗)市,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多万。神奇圣地蔡家崖蔡家崖,一块神奇的热土地,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她以深沉,凝重和辉煌灿烂的过去著称;她是神州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蔡家崖是诗,她饱含哲理,更富激情;蔡家崖是花,她丰姿妩媚,永不凋零;蔡家崖是一坛陈年老酒,其年愈久,其味愈浓。这里遍地是故事,这里到处是传奇!新中国第一代领袖从这里走过,共和国一颗颗将星在这里闪烁升起。这里的山山水水都与共和国有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向游人讲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谛!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共和国高扬的旗帜上,大书着“蔡家崖”三个金字。


    红军东征纪念馆
    • 红军东征纪念馆
    • 红军东征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6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据地的历史业绩而立,是省级规模的纪念馆。馆舍位于石楼县城,建筑面积1.1万平米,主体建筑占地1100平方米,分展厅与纪念碑两部分,整体建筑气势恢弘,造型优美,碑体直耸云天,型如一艘前进中的帆船,象征着红军精神永存。是一处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中,一个小红军战士的大理石雕像耸立当中。展厅的正中悬挂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牌匾,厅内由序厅和四个展室组成,分别陈列有革命文物75件、史料70余份、历史图片190多张,完整地再现了当年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展厅中一幅巨大的红军东征电动沙盘模型,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直观地再现了红军东征战斗的全过程。左右两厅陈列有老领导、老红军的题词30余幅。馆背百级台阶以上,是“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纪念碑”,两侧是亭台、花草和一排排的青松翠柏。


    武则天纪念馆
    • 武则天纪念馆
    •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武则天纪念馆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庙内有武则天政绩陈列,武则天家族史料陈列,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杰出女政治家的不朽业绩,还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国的文化遗产。


    柏洼山
    • 柏洼山
    • 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峰峦峭拔,松柏叠翠,山腰的龙泉观为金代创建的道教活动场所。仙明洞是一个长约350米的横向溶岩古洞,洞中有大、中、小三个洞厅,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可谓奇观异景,悬挂在巨石上的水珠,犹如颗颗宝珠,若遇灯光照射,五光十色,分外美观。洞口隐没在丛林之间,鲜为人知。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创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石碑记载,重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后经元、明、清相继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鳞次栉比的道观建筑群,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减、涝不增,终年潺潺长流。游人至此,争相畅饮龙泉圣水,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玻1995年经取样化验,此水为含锶优质矿泉水。今圣母殿西墙有诗刻赞龙泉水“灵岩石髓喷寒泓,一水潆洄涧底生。玉瓷引来仙液满,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为醴,不出名山总是清。玩到中流恬淡处,升沉无事问君平”。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额为宣统元年(1909)宁乡知县祝家瑞所题。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1821)清代书法家永宁知州王继贤手迹。诗为“几度来游此柏洼,每因公事返行车,今朝得遂林泉兴,坐看青云拂紫霞”。描绘了柏洼山特有的“林泉昏雾”景观。明亡后,本县处士王捂,不堪动乱世态,隐居于此石室,研读道家学说,他还精通医理,曾妙解傅山医方,治愈一商人疑难病症,傅山闻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于康熙十三年(167)八月访王捂于“介石山房”,与王捂结为密友,朝夕相处,研讨医术,共议国事,切磋诗文,历时一年,与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内原留有傅山手笔诗石一块,今已遗失。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碑的另一面为南极老人所题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碑呈不规则三角形,富有自然之美,为中阳县文物珍品。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传说是很久以前有条龙在上面缠绕留下的痕迹,故得此名。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有的笔直挺拔、雄伟矫健;有的虬于扭曲,古朴苍劲;有的形如猛兽;有的状似珍禽,可谓惟妙惟肖,天然自成。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神奇美妙的传说,引发了无数游人的浮想遐思。 相传农历五月十七日为昭济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戏台之后,届时举行传统庙会三日,每年庙会期间,附近城乡百姓成千上万纷纷来此游览观光,求嗣祈安,人们能在劳作之余,登临柏洼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确也是一件美事。 龙泉观逐步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对柏宽山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终使荒妃年久的柏洼山古迹又重现了昔日的光彩。如今孝柳铁路、307国道从其山脚下通过,使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柏洼山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日益增多的游客。


    白马仙洞
    • 白马仙洞
    • 白马仙洞位于山西离石市东南13公里的九凤山麓。据《汾州府志》载:“世传白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迹犹存,故名。”白马仙洞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苍山拥翠,漫山松柏,郁郁葱葱,卉草呈祥,百鸟争鸣,群峰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韩仙掌等诸景。洞外原主要建筑有:洞阳观、天王庙、五岳庙、三清阁、圣母殿,始建于贞观年间,为唐将尉迟恭监造。白马仙洞幽邃深远,别有洞天,虽不及桂林溶洞,但甚为罕见,洞内变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复一洞,高高下下,宽宽窄窄,弯弯曲曲,气势雄伟,令人惊叹。内有独木桥、飞石燕、盘石顶。直下有梯,偃仰旋转而进,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顶,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余,上面有各种图纹,又像龙,又像蟒,又像悬塑,击之“嗡嗡”有声。过通天柱而进,宽敞如屋,百石争奇斗艳,削尖如刺,方平如床,联缀如珠,好像精雕细刻之工艺品,蝤距而卧者如虎,鳞甲而盘者如蚊龙。因历代游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梁上一层烟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为红赭色,在灯下各放异彩。再进则有圆石,至顶倒悬,名曰石钟、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如钟鼓,因而得名。顺崎岖石路而下,眼前豁然开朗,到达白龙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然屏障,这里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大安二年(1210)、元至元三年(1337)至明永乐四年(1406)、弘治十七年(1504)、清同治二年(1863)等各朝僧侣游客的题迹多处。再下则到达黑龙池、放马滩、莲花池等景点。莲花池顶上有石乳层层而下垂,时而滴下一点点清泉,使游人陶醉。据碑载:“九凤山乃黄帝之别馆,晋高祖遇旱赴祷即雨”,后诏封为“渊济仙洞”。这里也是历来当地民间遇旱祈雨的圣地,这一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 景点TOP5
    • 武则天纪念馆
      • 武则天纪念馆
      •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武则天纪念馆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庙内有武则天政绩陈列,武则天家族史料陈列,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杰出女政治家的不朽业绩,还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国的文化遗产。

      庞泉沟
      • 庞泉沟
      • 庞泉沟风景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0公里的关帝山腹部。是以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要保护内容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洲。保护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4。5公里,总面积达1443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区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3—4度,相对湿度为6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左右。区内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水潺潺,有植物60余科500余种,其中药材达200种以上,也是珍禽异兽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鸟类有15目40科150余种,兽类6目11科80余种,两栖爬行类10余种,昆虫上千种,菌类5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黑颧、金雕等。是人们避暑、疗养、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关帝山主峰,也是保护区内最高山峰,以华北落叶松著称全国。登峰远眺,一览众山小,翠绿荡漾,云雾缥缈,令人心旷神怡。东侧为海拔2670米的云顶山,山顶草甸平坦、辽阔,黎明观日出,更令人感慨万分,留恋忘返。尤为壮观的是夏日“天门瑞气”:雨后乍晴,茂密的森林中水气蒸腾,在林海上空飘荡的气团被夕阳斜照,与青翠欲滴的山林反光相映成辉,五颜六色,岚气弥漫。在交城与方山的分水岭上有一六角攒尖亭屹立,黄琉璃瓦作,庄重典雅,檐下悬有“文源晚翠”横匾。站在亭中放眼观望,松涛滚滚,青山相叠,位于西北方向的“笔架山”形象逼真,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满山青松清秀挺拔,别有风趣。山脚下大沙沟内水声轰鸣,一股清泉从陡岩悬石上飞流直下而为文源,被树叶撕碎的光斑照耀在瀑布上璀璨耀眼,瞬息万变。掬一口饮之甜润凉爽,飘飘欲仙。不远处三株巨松一字排开,顶天立地,形似宝塔昂然屹立,树梢的松球随风摇动,恰似塔上悬挂的风铃,俗称“古树宝塔”,与“龙泉飞瀑”相映成趣,风景迷人。还有“雄狮夕照”、“凤凰视塔”等数十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使你惊叹大自然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十几年来,国际学者和太原及周边地区的游人纷至沓来,在“避暑圣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获益匪浅。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纯洁和伟大,都愿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风光。庞泉沟位于方山县城以北30公里处,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区,涉及4个乡、2个国营林场,面积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错,是野生动物生息的良好场所,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枝展向天起舞,飘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形态迥然各异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苍劲,凝结为一尊尊巧夺天工的奇观壮景;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山谷轰鸣、震颤着、击打着,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保护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人,山内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多姿多彩,若虚若幻。庞泉沟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林木整齐,单位蓄积量高,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白马仙洞
      • 白马仙洞
      • 白马仙洞位于山西离石市东南13公里的九凤山麓。据《汾州府志》载:“世传白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迹犹存,故名。”白马仙洞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苍山拥翠,漫山松柏,郁郁葱葱,卉草呈祥,百鸟争鸣,群峰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韩仙掌等诸景。洞外原主要建筑有:洞阳观、天王庙、五岳庙、三清阁、圣母殿,始建于贞观年间,为唐将尉迟恭监造。白马仙洞幽邃深远,别有洞天,虽不及桂林溶洞,但甚为罕见,洞内变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复一洞,高高下下,宽宽窄窄,弯弯曲曲,气势雄伟,令人惊叹。内有独木桥、飞石燕、盘石顶。直下有梯,偃仰旋转而进,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顶,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余,上面有各种图纹,又像龙,又像蟒,又像悬塑,击之“嗡嗡”有声。过通天柱而进,宽敞如屋,百石争奇斗艳,削尖如刺,方平如床,联缀如珠,好像精雕细刻之工艺品,蝤距而卧者如虎,鳞甲而盘者如蚊龙。因历代游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梁上一层烟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为红赭色,在灯下各放异彩。再进则有圆石,至顶倒悬,名曰石钟、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如钟鼓,因而得名。顺崎岖石路而下,眼前豁然开朗,到达白龙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然屏障,这里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大安二年(1210)、元至元三年(1337)至明永乐四年(1406)、弘治十七年(1504)、清同治二年(1863)等各朝僧侣游客的题迹多处。再下则到达黑龙池、放马滩、莲花池等景点。莲花池顶上有石乳层层而下垂,时而滴下一点点清泉,使游人陶醉。据碑载:“九凤山乃黄帝之别馆,晋高祖遇旱赴祷即雨”,后诏封为“渊济仙洞”。这里也是历来当地民间遇旱祈雨的圣地,这一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汉画像石博物馆
      • 汉画像石博物馆
      • 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离石城西龙凤大街西侧,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098M2,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顶部饰有六个仿汉小阁楼,使博物馆建筑别具一格。博物馆东临60米宽的龙风大街,新建的“莲花池公园”就在龙风街东侧,与博物馆遥相呼应。博物馆南面是新规划的离石中心大广场,占地100亩,这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文化旅游胜地。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刻在石块上的雕刻艺术品,它即是墓室内的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封建统治者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的集中体现。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当然它也是汉代贵族独尊儒术、崇上厚葬、炫耀富有、区分贵贱的标识。吕梁汉代画像石反映的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官宦生活。代表作有:四鱼云车、虎食女魅、四灵;大禹治水、火车阵、窃符救赵;地主庄园、农耕牧放、车马临阙。特别是“火车阵”、“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和“四鱼云车”的神话传说,在全国汉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汉画像石博物馆是陈列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古墓馆、汉画像石展厅、辅助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一层为通体大厅,陈列近200余块汉画像石精品和出土汉代文物精华;二层四个大展厅、分别为青铜器馆、陶瓷馆,展厅总面积2560平方米。古墓馆设在地下室,面积160平方米,复胡两座东汉时期较为典型的离石汉画像石墓供游人参观。最具有汉代标志的“汉阙”设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侧的主入口处,博物馆门前设有雕刻台式中心小广场供游人娱乐和观赏,整幢建筑形象敦厚沉稳,颇具汉代建筑的气魄宏伟、朴实无华之风,也富有现代博物馆建筑简洁实用、优美大方的特点,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区情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具有浓郁北方文化特色的新的旅游景点。

      蔡家崖纪念馆
      • 蔡家崖纪念馆
      • 晋绥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城西17华里的蔡家崖村,北依元宝山,南临蔚汾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盛地、县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就设在这里。1948年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东渡黄河来到蔡家崖,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纪念馆建于1962年,占地面积8500m2,保护范围12200m2,收藏文物资料4300件,是全国唯一的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2年光辉斗争史的多功能、综合性的革命纪念馆。受其保护的晋绥首府机关旧址,以及相邻相近的数十个村庄的多处革命遗址,是拍摄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教育片、专题片的理想场所。先后协拍了电影《战斗年华》、党史文献片《关向应》、新闻纪录《毛泽东在山西》、专题片《人民作家胡正》等;征集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资料,出版物有《蔡家崖》、《晋绥边区人物春秋》、《晋绥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专辑》、《参观留念》等。年接待观众游客两万人左右。交通信息、游览通道、环境绿化等景点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是晋绥乃至全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收藏研究基地,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廖汉生、陈俊生、傅全有、曾庆红、曹刚川等先后多次亲临视察,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主要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等同志的路居、旧居、晋绥干部会议旧址(原晋绥军区礼堂)、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六柳亭等;辅助陈列有: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动纪念展览、刘少奇同志纪念展览、贺龙元帅生平事迹展览、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兴县展室等。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将愈来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晋绥边区概况晋绥边区,又称晋绥解放区,由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三大块组成。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同创建,是我国最早的敌后主要根据地之一。晋绥边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现属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它东至同蒲铁路,与晋察冀豫边区相接;西临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南达晋南三角地带风陵渡,北迄祖国北疆百灵庙、乌兰花一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它地处黄土高原,南北纵长2000里,东西横广500里。晋绥边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前卫阵地,是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延安与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它又是中共中央(昆仑部队)和西北野战部队转战陕北的大后方。晋绥边区从一九三七年初创到一九四九年撤消建制,经历了12年的战斗历程。其间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根据地辖区也经常变化,幅员时大时校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辖75个县(旗)市,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多万。神奇圣地蔡家崖蔡家崖,一块神奇的热土地,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她以深沉,凝重和辉煌灿烂的过去著称;她是神州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蔡家崖是诗,她饱含哲理,更富激情;蔡家崖是花,她丰姿妩媚,永不凋零;蔡家崖是一坛陈年老酒,其年愈久,其味愈浓。这里遍地是故事,这里到处是传奇!新中国第一代领袖从这里走过,共和国一颗颗将星在这里闪烁升起。这里的山山水水都与共和国有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向游人讲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谛!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共和国高扬的旗帜上,大书着“蔡家崖”三个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