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原唐制胜关
唐代原州七关之一,旧号大震关或大振门。在泾源县城西1.9公里处,香水河北岸,隆德--泾源公路通过。现为泾源县香水镇永丰村即官庄。遗址呈正方形,边长各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开东西二门,东门建有瓮城,长49米,宽38米,城址现已被垦为农田,城墙残高约1米。地面散布大量唐代砖瓦陶片,也有汉代绳纹瓦片,近年先后出了土唐、宋、元代瓷器及"开元通宝"等铜币。
- 固原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亦称西华山,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西15里,从山口循沟进约2.5公里,便可望见一座古刹,这就是天都山石窟。因民间传说在山中发现过金牛,故此窟又叫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称之为老爷寺。另外,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 在沟北朝南的山坡上,依山势筑台建寺,削壁凿窟。自沟底而上,有盘山曲径可以登临。沿"之"字形路盘山而行,登上山坡,有土地殿和龙王殿。龙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称"观音湫",今叫龙王池。水从龙头中涌出,甘洌爽口,朝山之人至此必饮。 天都山石窟开凿于宋夏时期,全山共有石窟6孔,大小殿宇13座。当时,国内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兴建寺宇。据卓越志载,1046年西夏王元昊在此曾建避暑行宫。昔日的天都山寺庙成群,挑檐飞脊,雕梁画栋,庙貌辉煌。山岩峻秀,群山环抱,树木苍浓,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参差,古洞幽深。 天都山石窟在千年的沧桑中,屡遭劫难,曾数次毁于战乱与地震,几次重修。原有的铜佛已毁坏殆尽,最严惩的要属1958年大跃进炼铜时,寺窟周围树木砍伐一空,庙宇变成瓦砾。近年来,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该窟群溶佛、道、儒三家为一体。为纪念无量祖师的圣诞,每年四月初八都举行盛大庙会,会期三天,届时善男信女纷纷朝山。1989年被县宗教局定名为"天都山道观",为县级名胜古迹保护单位。
- 固原文澜阁
文澜阁原名叫奎星阁,建于明代,地址在固原县城中山街副食门市部附近。现在虽然城墙已毁,但留一锥体土墩,高12.3米,阁座落其上。阁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木结构。列柱里外两排。上檐内部为攒尖式,角梁及顶部由雷公柱支撑。各层外檐均用双层桷飞,方形飞桷前端做刹。全部瓦顶为筒板布瓦。各角砌脊施兽,砖宝顶。各翼角翘起,有南方建筑风格。仅上檐用斗拱,除角斜外,每面正身施一三踩单翘结构。 民国年间,地方一些文人墨士给奎星阁起了个雅名"文澜阁"。因县图书馆在其西侧,于右任为图书馆题联时,写下了"翠接文澜阁,瑞映须弥山"的佳句。1985年,固原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重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固原盐湖
在海原县城西部偏北,四面为群山环抱,海原--靖远公路横穿东西。盐湖为唐代十八盐池之一--河地,西夏人称之为碱隈川,盐湖东南缘有北宋定戒堡(今名东堡子)和明代于盐池城(今名老城),现属海原县盐池乡盐池村。 盐湖位于盐池盆地中心,海拔1980米,总土地面积950调。其四周为西华山和甘肃省靖远县黄家洼山所环抱,山中泉涧,溪流尽入湖中,天降雨雪之水汇集盐池,虽经百代而不枯竭。盐湖四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芒硝、氯化钠等矿物质,极易溶于水,并向洼地中心运移富积。其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地下水排汇于地表,形成内陆湖泊--盐湖。
- 固原月亮山
月亮山是宁夏西吉县境内最高的山脉,位于县城西北部西吉、海原两县交界处,白城乡东北。属屈吴山余脉,因其形状近似弧月而得名。主峰海拔2633米,上下山路程约七华里,西麓有宝河沟,故又名七里宝山。 月亮山东南接六盘山余脉--西峰岭,西北与西华山接界,呈西北--东南走势,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呈窄条鱼脊状,两侧坡度较缓,一般在40-60度之间。其植被多为草本科,有无芒雀麦草、垂穗披硷草、鹅冠草、硬质早熟禾、黄花野苜蓿等世界稀有或濒临绝种的优质牧草,为西吉、海原两县主要的牧场。南麓胡家垴为葫芦河发源地。中卫--静宁公路盘山而过。 月亮山西南麓有三滴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暴露范围东西宽500米,南北长2000米,分布在北庄东西两面山坡及三滴水小学操场内。文化层1-2米,墨、黄、红三种土层交替覆盖。大量陶片散布于地表和文化层中。陶片为夹砂、泥质,纹饰为绳纹、印纹等,出土较完整的红陶罐、瓶各一个。1984年7月在学校基建打墙时出土石斧、灰陶罐各一件,并发现长13米、厚30厘米的灰土层,夹杂大量陶片。此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月亮山南麓中静公路东侧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现名白城子。据考证,该遗址系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修筑的宁安寨,当时属西安州管辖,金代属隆德县管辖,后改名白城子。该城遗址长宽各800米,面积为64万平方米。
- 固原战国秦长城
秦、汉王朝与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长期对峙,时有战争。秦惠文王时,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就是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由甘肃静宁县入境,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西吉县将台乡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乡的东南侧折而向东,进入战国秦长城风光集萃(20张)马莲乡;又沿马莲川河东北上,经红庄乡,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峡于吴庄北,绕固原县城西北10里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次,长城分为内外两道:一道由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至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合并,尔后进入固原东山,经城阳、孟源等城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内。
在包头除了较早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秦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话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 银川钟鼓楼
坐落在银川市解放东大街和鼓楼南北街十字路交叉处的钟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宽5米的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为“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为“乾辟”。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四面围以环廊。登临阁上,扶栏眺望,银川景色,尽收眼底。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别具情趣。仰观钟鼓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颇为壮观。 整个钟鼓楼建在一个高大的方形台基上,台基下为洞形十字通道,洞门额上有石刻,东为“迎恩”,南为“来薰”,西为“挹爽”,北为“拱极”,台基上为十字形歇山顶的3层楼阁,有木梯可缘梯而上。钟鼓楼结构严密紧凑,造形俊俏华丽,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皆道光年间宁夏知府赵宜喧手迹。台基上为十字形歇山顶的3层楼阁,有木梯可缘登阁上。远观近看,钟鼓楼结构严密紧凑,造形俊俏华丽,蔚为壮观。
- 固原璎珞宝塔
璎珞宝塔位于彭阳县城东北60公里的冯庄乡小湾村,塔通高15米,平面呈八形,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宝塔前临深涧,背倚山高。东与有名的七个宛若馒头的小山隔河相望,七个山就是因七个奇特的小山而得名。这些山皆状若馒头,自然天成,钟灵奇秀,自西向东,等距离依次排列,让人感到大自然的造化真可谓鬼斧神工,实为与璎珞宝塔相媲美的又一奇特自然景观。奇山宝塔,相互映衬,夏日阳光下,远眺处在苍翠山峦中的宝塔熠熠生辉,七座奇山,葱笼翠郁。
- 海宝塔
又称赫宝塔、黑宝塔。坐落在宁夏银川市北郊海宝塔寺内,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又俗称北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十六国之一的夏国国王赫连勃勃重建。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和乾隆四十三年曾因两次地震而重新修缮。海宝塔与市内承天寺塔遥查呼应,是宁夏八景之一,素有“古塔凌霄”之誉。 海宝塔塔身坐落在宽敞的方形六基上,连同台基总共十一级,通高54米,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北塔寺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大雄宝殿、韦陀殿、卧佛殿及寺中心的海宝塔。每层每面的正中设有券门,且略微向外突出,入口处有剔透玲珑的小抱屠和宽大的纵跑台阶,砖砌楼阁式建筑。塔身的建筑外形线条流畅而明朗,层次感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登上最高层,举目四望,东可览黄河似带,西可顾贺兰巍峨雄伟,南可赏林立的建筑群,四周皆有田园绿野,纵横的渠道,堪称美丽的“塞上江南”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