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溪岩
位于仙游县城北53公里象溪乡境内,海拔740余米。这里山青水秀,谷深涧长。据县志载,唐时凤山九座寺有一个叫智广的和尚,云游四方,结庵于此,每天采山中野菜为粮,山脚下人家看见溪流上常有菜叶飘流下来, 便称这条小溪是菜溪。到了北宋年间,仙游县龙华有个名叫陈易(号聘君)的人,弃官隐居于此。后来蔡枢(蔡襄曾孙)也来菜溪岩游玩,陈易便把菜溪更名为“蔡溪”。但当地的老百姓仍称其为菜溪。 菜溪岩以岩石著称。据传全山一丰二十景,景景有岖故。寺始建于唐,几经兴废,现存清代重建的大雄宝殿、九仙宫、观音殿和宁代舍利塔。寺的左前方屹立着两块巨石,对峙如门,人称“石门”。石门的北面悬壁如屏,一股清泉从悬壁上飞流直下,形成几十米的瀑布,注入龙潭。龙潭东边,矗立着一块高10米巨石,人称“飞来石”。飞来石下,有一块平滑如砥的大石,上刻“眠云石”三个大字,眠云石下便是“幻游洞” 。从寺西奔流而下的小溪和东侧的瀑布之水交会在洞前,汇成一个小湖。湖边悬崖峭壁,古松垂荫,苍苔蒙茸,藤蔓牵衣,清爽宜人,景色十分秀丽。菜溪岩的右侧还有石鼓、石钟、石狮、石象、罗汉洞诸景。罗汉洞幽深宽敞,传说昔时九鲤湖何氏九仙常到此游玩。
- 蔡襄陵园
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占地面积20亩,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壮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成茵,环境幽静优美。有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保持宋代艺术造型
- 大宗伯第
是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位于城厢区长寿街庙前路(俗称铁树里)。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大宗伯第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以大厅为主轴线成对称,加上门房,护厝,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现在除最后两进的“御书楼”、“拱廊”和后花园被拆毁外,大门、前三进主房及两旁护厝,皆完整无损。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明代大型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其大门立于偏左8米处,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手笔。
- 东坝水库
位于市区西北8公里许的莆田县常太乡东圳尾村,是福建大型水库之一,具有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游览等作用。水库拦河大坝长360米,高58米,顶宽8米,象一座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天马、地龙两山峡谷之间,拦住了自仙游九鲤湖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4.35亿立方米的人工湖。
- 东吴石塔
又称吉蓼塔,位于湄洲湾北岸东埔乡东吴村,它雄居秀屿港主航道要冲,是古时入港的主要航标。东吴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约30米,7层八角青石构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均有龙、虎、狮、鹿、鹤、麒麟等动物浮雕,形态不一,神情惟妙惟肖。塔门入口两旁竖立二尊护塔将军,威武雄壮;各层门额上刻有“钟灵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鳌峰”“古刹嘉馨”、“视圣伟望”等字样,下方还刻有咒语经文。塔内有曲尺形石阶通往塔顶,游览者可凭借登高,倚栏远眺,秀屿港湾,尽收眼底。 东吴村宋时称“系蓼”,熙宁四年(1071年)建系蓼城。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海边集镇,至今尚存有116米长的古寨城墙。东吴村地处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的中心地带,这里港深不淤,风平浪静,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港湾,是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秀屿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吴塔将受到世人的更加关注和青睐。
- 东岩山
景区简介 东岩山即东山,古称乌石山,因有山石状如麒麟,又名麟山,位于市区之西北。凌晨,登山眺望,旭日乍露,云蒸霞蔚,如盘似轮,金光万道,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东岩山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寺主殿后有座三层八角空心的宋代石塔,虚檐危顶,形极奇古。基座浮雕37只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守卫塔门的金刚力士的雕塑,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寺的右下方有一座明代建的“三教祠”,祀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创始人林兆恩。 景色特点 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莆田城厢赤柱巷人。因其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说,世称“三教先生”、“三一教主”。他生前曾在“东山樵舍”讲学。“东山樵舍”是林兆恩祖父林富(官居两广总制)归隐后建的别墅。林兆恩去世后,他的信徒们把樵舍改为“宗孔祠”,以示纪念他。林兆恩生前门徒遍天下,南京、北京等地也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兴化华侨聚居之处,也多建有“三教祠”。因此,东岩山“宗孔祠”被称为“麟山祖祠”。“麟山祖祠”后有一棵千年古樟,高约15米,围13.8米,树分三杈,其中二杈已枯萎,但有一杈仍枝繁叶茂,龙蟠虬舞。有人说这棵千年古樟的三杈预示了“三教”的各自发展,蕴含着不可泄露的寓意。 风俗习惯 4月25日、10月4日妈祖节;六月食新 ;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立春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 鹅尾山神石园
鹅尾山神石园位于湄洲岛东南端,三面临海,海拔仅65米,占地面积约32公顷,怪石千姿百态,形象惟妙惟肖。鹅尾神石由“金山坳”“飞戟洞”“海门”“狮子山”和“神石冈”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海龟朝圣,圣泉井、飞戟洞、鲤鱼十八节、龙洞听潮、拇指石等数十个景点。公园因其形似鹅尾,岩石奇特而得名,是距今一亿三千万多年时间风化形成的独特奇景,被称为罕见和典型的海蚀地貌。大量的海蚀岩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大自然艺术品,蕴含着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
- 古谯楼
座落在市区中心文献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 年)兴化军治所迁移莆田时设置的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后几经毁建。现建筑物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整修的。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重檐歇山结构。基台石砌,中开门洞,上书“古谯门”三字,雄浑洒脱。基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古谯楼为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莆田人常把她当作“兴化府”的象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龟山古刹
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小平洋,故又称“龟洋”。 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 四年十一月”字样。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小平洋,故又称“龟洋”。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无了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 四年十一月”字样。 龟山寺宏盛时期,所属下院(附属寺院)颇多,随着徒众化缘杖迹的远播,连海外(马六甲)也有其之下院。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龟山古刹住宿这边酒店太少,且较偏,建议早去早回,到市区入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