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木兰溪畔,宁海桥南岸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是梅妃故里。村里有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宫。梅妃原名江采苹,相传她原是村里的一位牧鹅姑娘。如今当地临溪有个叫“鹅膻”的狭长土墩,便是她当年放鹅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采苹被选入宫。她聪明贤淑,九岁即通诗书,擅长 文学,深得玄宗宠爱,被封为妃子。她生性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每当梅花盛开时,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因而叫她梅妃,有时还戏称“梅精”。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从而给她带来了灾难。她终于被迁往上阳东宫,只能借诗诉说自己的不幸。那首流传至今的《一斛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就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荆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在这块“鹅腥”处江家祖坟。梅妃生性正直,志节清高。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一斛珍珠怨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困照故乡。”“梅精干载有香魂,几树梅花湿泪痕。青草对门潮欲上,不堪明月吊黄昏。”这就是后人题咏梅妃的诗篇。浦口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祀唐明皇的梅妃娘娘像,左边是她的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后殿祀玄天上帝。宫传为唐代创建。明万历四年(1576)、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乾隆二十一年(1756)先后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的。占地约1 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门、拜亭、正殿、后殿、东西廊房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穿斗结构。拜亭的4柱方形翘角与正殿前檐边接,拜亭是抬梁结构,天花藻井以多层叠的斗拱构成美丽的图案。大门额上的如意斗拱也颇精巧。宫内的柱储垂莲、雀替、驼峰、护栏等木、石构件皆雕刻精美。整座浦口宫宛如京城那富丽辉煌的宫殿。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村边宁海桥附近的江边巨石上,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往南是白色的梅妃塑像和村人兴建的梅妃亭。浦口宫右侧有专祀雷海青的飞云庙。
- 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郊南门外约4公里的木兰山下,这是北宋期间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九百多年前,一条汇三百六十涧水的大溪,因受海潮的影响,时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宋冶平元年(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金来莆,在樟林村旁的将军岩前垒石筑坡。但陂首工程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四娘投水以身殉陂。不久,她的同乡林从世,又捐资十万,改在下游的温泉口筑陂,也因陂址选择不当而告失败。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应诏而来,在僧人冯智日协助下,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溪水广阔平缓、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建陂……经过八年奋战,大陂终于建成。因陂在木兰山下,因而得名。这条大溪也因之名为木兰溪。 景色特点 木兰陂拥有陂首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布局合理,设计完善,施工精密。陂首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石纵横钩锁迭筑。全长219.13米,陂墩33座,各高7.5米,置有32孔闸门。 陂的南北两端,建有总长500多米长的护陂堤。陂的干渠120余公里,沿线建陡门、涵洞等三百多处,分灌南北洋平原。为纪念建陂的先贤,木兰溪的南岸修建了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的“协应庙”,现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庙内保存自明代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1962年冬,郭沫若参观木兰陂后,欣然命笔写下《咏木兰陂》诗六首,诗碑已竖在庙内。 风俗习惯
- 南少林
拥有1400多年历史,清初固反清复明被毁灭。1986-1988年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其遗址被发现,并经有关专家论证确认。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少林首期重建工程历经回年,于1998年12月全部竣工,共建成大碑楼、盘山进寺公路、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长廊、僧舍放生池、山门、护寺13护寺桥等十多个项目,耗资8000 万元,莆田南少林寺迄今已连续举办五届南少林拳大比赛。每年举办莆田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节 。
-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在反清复明斗争中被清兵焚毁的南少林寺蒙尘近三百年后,其中心寺院林泉院遗址于1986-1988年国家文物普查中被发现。 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
- 南少林寺遗址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至北宋嘉佑年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中心和著名的旅游景点。重修后的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 “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
- 囊山寺
囊山寺座落于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 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朱熹有诗曰:“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山献”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望,可见兴化湾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俨如千帆竞发,辟波斩浪,十分壮观。
- 宁海桥
宁海桥位于莆田市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雄伟壮观。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 ,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东岳观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整体建筑雄伟壮丽,布局齐整,前殿、中殿、后殿之间廊庑连接,石柱间立,浑然一体,显得古朴而典雅。前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殿顶龙脊凤檐,饰以彩色琉璃,金碧辉煌。中殿、后殿、十王殿、拜亭、报功祠、两庑等建筑物均保持清代特色。观内尚存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和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题赠的“累世蒙庥” 匾额,以及林森手书的“五岳独尊”题匾等文物。 景色特点 东岳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时名“佑圣观”,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修,后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改名“东岳观”,至今。其后清代、民国又多次重修,近年来由海外人士捐资,全面修缮,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风俗习惯 4月25日、10月4日妈祖节;六月食新 ;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立春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风味特产 鸡卷、海蛎饼、仙草冰等小吃,兴化桂元、龙岩枇杷、龙岩荔枝、兴化米粉、漆木碗
- 莆田凤凰山
凤凰山又称南山,在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展翅凤凰,故名。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石室藏烟、智泉珠瀑等景观10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色特点 广化寺座落在市区西南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大丛林之一。最近又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 寺初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赐名“灵岩寺”,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额,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皇帝改名“广化寺”。 风俗习惯 4月25日、10月4日妈祖节;六月食新 ;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立春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风味特产 鸡卷、海蛎饼、仙草冰等小吃,兴化桂元、龙岩枇杷、龙岩荔枝、兴化米粉、漆木碗
- 莆田广化寺
座落在市区西南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寺初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赐名“灵岩寺”,宋太平 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广化寺”。 宋代是广化寺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院,下辖120庵,僧众达千余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现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近年来,在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下,广化寺又进行全面的整修扩建。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已达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整个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为中轴线,坐北向南,全长385米,气势磅礴。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把整个建筑群紧密地连成一体。寺的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表现出闽南古寺院建筑传统风格。寺内有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万德庄严”匾额。左厢依次为卧佛阁帝的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至钟楼;右厢依次为卧佛阁旁的般若堂、看山楼、方丈、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至鼓楼。左上方新建了一座宏伟的观音阁,内供一身高达八米的观音像;右上方新建小南山地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