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鄣山卧龙谷风景区
大鄣山,亦称“三天子鄣”,地处皖赣边界,婺源的北部屏障,属黄山余脉 。清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这里也是“吴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 90.7% ,山峰标高 800—1600 米,主峰擂鼓尖海拔 1629.8 米,巍峨雄伟,俯瞰平川,是县内最高的山峰。现已开放的鄣山大峡谷——卧龙谷,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完全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是一处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世外桃源...... 卧龙谷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枫尽染,冬季冰雕玉砌,景区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而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整个景区类似九寨沟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万,就这样,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 然泼墨山水画...... 大鄣山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景区内气候凉爽湿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由于地质年代悠久,水资源丰富,加之地貌独特饿,纯然超尘净地。首期开发卧龙谷设计了轻松休闲的游步栈道,朴拙的茅舍、古雅的茶亭、精巧的石屋点缀其间,那么贴近生活、贴近人文。深度开发大鄣山自然风景区将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寻古访幽避暑休闲,攀岩溜索,康体竞技为一体充满山野情趣的生态乐园。勘称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
- 地下桃源
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为劳动人民所向往、追求的理想天国中的景色:静谧、和谐、优美、杂尘不染,而三清山的岩窦和溶洞中,那景色,真可与陶令笔下的世外桃源相媲美,堪称“地下桃源”。在三清山的少华山,溶洞比比皆是,洞中随处可见的钟乳石、石笋,被大自然这万能的造物主雕造得形状不一,神采不一,或仙或妖,或人或兽,或草木或山川,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也。这是三清山所拥有的又一份宝贵财富。
-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位于弋阳城东的信江之滨.它是元朝弋阳人民不顾当时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为纪念本地南宋爱国诗人谢叠山而建造的。
- 段莘水库
公里高山之巅的段莘水库,原本是段莘河的源头,自截流蓄水建成梯级电站后,这里方圆六千亩的水面变成了烟波浩淼的湖泊。成了烟波浩淼的湖泊。 泛舟湖上,但见山环水绕,峰回路转。放眼望去,其山峦远近高低,有翠屏而立者,有碧螺而旋者,有柱石擎天者,有丘陵迤俪者。如遇晴日,蓝天白云,碧树红花,映入湖面,静则含蓄,动则朦胧。间以飞泉滴流,鸟鸣鱼跃,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湖坝之下,又是另一番景色。乱石突兀,三里成堆,溪流汩汩,清泉淙淙,游人入其间,采一束野花,掬一捧河水,或卧或息,或濯或浴,仰视云海变幻,聚散离合,无不心旷神怡。
-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麓,为宋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公尺。南宋淳熙二年,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不合而散,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建“四贤阁”,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 二桥墩
位于三清山之南,梯云岭西麓。一石峰上下粗细约等,高百余米,形同桥墩。墩上双叉,直插云宵。相传古时有一仙人欲在三清山、怀玉山之间架一天桥,以玉华峰旁的“仙桥”为第一桥墩,这里为第二桥墩,仙人欲讨口气,问一樵夫:“从三清山到怀玉山能不能架座天桥?”樵夫回答说连神仙也办不到,仙人大为泄气,遂弃桥墩而去。
- 方士羽化坛
位于三清宫右前侧。明代建筑。为三清宫方士占碧云之墓,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陵园建筑。墓为花岗石筑成,长30米、宽9.5米,总面积285平方米,四周围以石墙,石门洞开。门上额镌“明治山占碧云之藏竹之所”十个大字;左上墀台围以石栏,墀台上有拜台三层,上为祭台。祭后后墓寝为圆形封土,高3.4米,直径4.5米。墓心石柱石坊,均为嵌缝而成,由外及里,层层紧锁。而石棺则悬空倒挂。墓寝中心有一石塔。
- 飞仙台
在三清宫左前侧,明代建筑。台为花岗岩构成,正方形二层基座,上为六角形,石台顶上为弧形石块构成塔状,顶部已塌六分之五,石台内空坍塌三分之二,下层角柱上刻有八行题字,已剥落难认。基层南边镌有“飞仙台”三个字。台宽3.5米,深3.5米,残高5.4米,面积12平方米。造型别致,古朴风雅。登台远眺,可见怀玉诸峰巍然屹立于万里云天,宋朝文人赵蕃有《三清山》诗赞曰:“神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还可见公路盘旋如玉带银环;入夜灯光点点,如缀明珠,难怪有人惊叹道:“已觉此身图画里,满目诗意见难裁。”
- 风雷塔
区位简介 在三清山 龙虎殿北的悬崖上。宋代建筑。前临深谷,气势雄伟。塔以悬崖上之巨石为基,用花岗石分塔底、塔身、塔顶三段雕凿干砌迭成,塔檐角稍向上翘,塔顶为攒尖式。塔高2米,古朴玲珑,是三清山古建筑的明珠。 景点概况 风雷塔离王祜墓不远,原为王祜墓的附属建筑,当时从堪舆观点出发为避山口之风而建,故名“风雷塔”。风雷塔周围苍松挺立,景色绮丽。这里东面临壑,视野开阔,是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场所。 风雷石塔位三清宫东部,按后天八卦图属于“震”方,故名“风雷塔”。 塔身全部为花岗岩琢成,共分七成,为六面垂檐形,玲珑精致,历经狂风暴雨,雪压冰侵,呈钢铁般黑色,至今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