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王墓
藏王墓是公元7-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第四十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陵墓群,位于山南琼结县琼果区,琼结宗山西南方向,是西藏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王陵。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和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赤德松赞之陵。 ????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靠近河边有一座大墓,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墓上有座小庙,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是守墓人的居所。据史料记载,墓内共设五个神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塑像,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时穿的金盔甲,脚部埋有珍珠2.5克(克,是藏族的重量单位,约28斤)。墓右面埋有用纯金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由于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隐约估辨为9 座陵墓。 ????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石碑两方。其中于1984年挖掘出土地赤松德赞碑,高7.18米,碑面有云龙、四蛇、飞天、日月等浮雕图案,并刻有59行歌颂赤松德赞的古藏文。雕刻手法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造型简练生动,因此,藏王墓不仅反映了一千余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同时对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吐蕃文化与唐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交通 乘飞机或汽车到拉萨,转乘到山南地区的班车,再换乘班车到琼结县,再乘班车或包车前往。
- 昌果沟文化遗址
位于山南地区昌果沟,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 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木。经过对遗址边缘试掘,获得了磨制石器、细石器和打制石器标本300余件及大量陶片。陶片中可辨器形有侈日圈足碗、侈日罐、鏤孔窝柄器等,陶器纹饰有网纹、弦纹、短线纹、圆圈纹、圆点纹、人字纹、十字纹等。昌果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很可能是青藏高原文化遗址中一种新发现的原始文化类型。
- 昌珠寺
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二公里许。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据说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传佛教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仍存的修行地遗址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相传7世纪时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持建造。后又经帕莫主巴大司徒绝曲坚参改建扩建。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留有遗物。帕竹政权时期,昌珠寺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昌珠寺在其晚期归属格鲁派。 昌珠寺大殿下层布局和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大殿相仿。寺内原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画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及大臣禄东赞等人塑像,造型古朴生动。达赖五世修茸时并加盖金顶。达赖十三世亦曾维修。寺内还保存有8世纪末叶由汉僧任清(大宝)监督铸造的吊钟一口,钟上镌刻藏文铭文12句,分内外两层,每层6句,自左向右排列。现钟已无存,寺又重建,殿堂修饰一新。 昌珠寺的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每天吸引许多信徒游客前来观瞻朝拜。此寺为西藏著名寺院,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交通:到昌珠寺可从泽当镇包车前往,事先和司机说好,把雍布拉康和藏王墓两个景点都包括在内,包一辆中巴车来回80元左右,包三轮车来回30元左右.
- 达美拥雪山
在芒康县境内,海拔6334米.山顶终年积雪,海拔5000米以上届寒带;海拔4000-5000米之间,阔叶树冠交错,遮天避日;海拔2000米以下分布着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
- 贡布日神山
贡布日神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南侧,是西藏著名的神山之一。传说在这座山上可以遍知一切。贡布日山有三峰,第一峰是央嘎乌孜,第二峰是森木乌孜,第三峰是竹康孜,三座山峰上有洞穴相连。据说,当年由竹康孜上的菩萨做媒,使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后代,生下了6只小猴,后来猴子多了,林中的果子却越来越少,众猴面临着饥饿而死的危险,在竹康孜修行的菩萨从须猕山中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泽当附近的一片土地上──索当。众猴从此得到充足的食物,并进一步学会了种植。劳动逐渐使猴变成了人,也就是雪域先民。贡布日山的山腰就是猴子洞,也就是当时弥候和罗刹女所住的洞穴。
-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土坡上,建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墓群共有墓葬48座,以一号大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墓葬封土为覆斗状,平面则为梯形。封土采用夹石夯筑的方法。在墓群东西两面,备有一处摩崖石刻和碑文,其石刻内容和碑文一致,记录吐蕃时期一位赞普(君王)和大臣德乌穷之间的誓文。 吉堆吐蕃墓群对于了解吐蕃历史、洛扎地方史和吐蕃丧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吉如拉康寺
吉如拉康寺位于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结巴乡。始建于西藏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德祖丹时期(704~755年)。寺庙建筑座西朝东,占地0.0982公顷,分南北两部分。 南侧是寺院的主体部分,由释迦佛堂、佛堂前的集会堂,及转经回廊组成,并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北侧有那姆纳拉康、嘎登曲工拉康。吉如拉康吐蕃早期建那姆纳拉康;11世纪初,建嘎登曲工拉康;16世纪时,建造释迦佛堂前的集会堂和两侧的转经廊、上部的僧房,及寺院门口的柱廊。 作为一座古老寺院,吉如拉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