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山西
    长治古城
    • 长治古城
    •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向为晋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长治市历史悠久,古有壶关、潞州、隆德府、潞安府之称。一九四五年十月建市,一九五三年改为省辖市。 长治市的战略位置至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向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语。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为领导抗日,开辟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市境内的故县、北村、南村等地驻扎。揭开解放战争序幕的上党战役,也发生在这里。 长治市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名胜古迹甚多。市郊区壁头村和潞城县合室村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境内的古建筑星罗棋布,主要有上党门、梁家庄的观音堂、长治县的玉皇观、潞城县的原起寺等。 原起寺在潞城县城东北二十二公里的凤凰山颠,寺中有佛殿和大圣宝塔各一座,当地人称青龙宝塔原起寺。原起寺的殿塔雄姿和烟霞映彩的漳河,层峦耸翠的群峰,构成了一个绝好的风景区。 长治市物产资源丰富 ,市区以及周围地区地平水浅 ,是山西省有名的一个“ 米粮川”。矿产资源黑(煤)、青(石炭岩)、黄(硫磺矿)、白(石膏)都有。煤的储量大,质量优,品种齐全,开采条件好。 长治市的土特名产以党参、潞麻、潞酒、大风丸、草帽辫、铁货为最著名。上党是党参的故乡。明清时,长治县荫城的铁货行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蒙古、印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一带,因此有“千里荫城”之称。清乾隆、嘉庆年间,交易额达一千万两白银,民谣有“千里荫城,日进斗金”的说法。


    长治观音堂
    • 长治观音堂
    • 位于长治西北郊5公里处的梁家庄。它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庙堂。观音堂座北朝南。古柏挺拔,殿堂玲珑。明万历十年(1582年)创建,至今完好。进门并不见庙堂,只看到一座小土丘,芳草凄凄,野花争放。西面有一小拱桥,两池漏水,过小桥人中门,青砖铺地,一片空阔,仍不见庙堂。往东不见天王殿。 颇有峰回路转、空灵幽深之感。天王殿是观音堂的前殿。说是殿,其实早就前后辟门用作过道了。两侧设钟鼓楼,拾阶而上,登楼远眺,四野尽收眼底。出天王殿,南北各有配殿三间,左右对峙,悬山顶式屋顶布局严谨。后殿便是观音殿。殿门正上悬一块雕花大匾,是明万历十—年冬,兵部侍郎郜钦所书“观音堂”三个馏金大字。观音殿内自然是敬奉观音菩萨的。


    长治龙泉寺
    • 长治龙泉寺
    • 在山西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寺侧泉源,名曰龙泉,寺名因之。传说始建于唐代,有造像碑为证;清嘉庆间(1796—1820)增修碑文称“建于金大定二年”,应是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现状。寺宇规模不大,有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为元代重建,后殿是金代原物,宽三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柱子方形抹角,斗拱仅施在柱头上,疏朗而苍古。殿内两山墙上各嵌石造像碑一块,完好无损,上雕佛像一组,龛门作火焰形,内雕莲台,佛像结跏跌坐,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共五尊。面形丰满,线条柔丽,极富唐风。寺外西北角有元至正年间(1341—1370)比丘尼首坐塔,平面方形,高2.3米,上刻佛像、序文和陀罗尼神咒,造形秀美,雕工精致。


    长治山山岩景区
    • 长治山山岩景区
    • 这里有中国最大暴马丁香树和标准森林。王国光洞是明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避难处。有王国光手书碑文。


    长治圣寿寺
    • 长治圣寿寺
    • 也称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寺内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九莲洞、钟楼、禅堂院等古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魄雄伟。寺门前的“蟠龙奇松”更为天龙山一绝。


    长治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 长治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 位于山西省长治、临汾、吕梁三地区交界处,地处山西省腹地,太原市西南。1992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建立,占地面积90万亩。 公园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在地区属太行山中段,并有多条溪流从这里发源注入汾河和沁河。园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为48.5%,在山西省名列前茅。森林结构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占89%,其余为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油松,是山西省油松集中分布地区,素有“油松之家”之称,其中灵空山有全国最大的油松“九杆旗”,号称油松之王。除油松外,园内其他树种还有华北落叶松、白皮松、杜松、杨树、桦树、辽东栎、五角枫等。药用植物也很丰富。


    长治正觉寺
    • 长治正觉寺
    • 在山西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 寺名取佛经中“登上正觉彼岸”之意,俗称大寺。东拱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古柏参天,殿宇巍峨,犹如山水画幅。寺始建于唐在和年间(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现存建筑以后殿历史最古。殿内用方形石柱抹楞。檐头兰拱批竹昂,不施补间铺作,朴实而疏朗。梁架规整,结构简洁合理,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城坊街
    • 城坊街
    • 城坊街为东西走向,成街于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城扩建之后。据地方志载,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名叫做“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 说城隍庙,先弄清“城隍”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这对理解这条街名会有些帮助。城隍两个字的本意,古籍说的明白:“崇墉为城,环水为隍。”用现在的话说,城是指城墙,隍乃指护城河。而城隍庙是中国各类庙宇中的一种,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的传统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福寿安康,而且对善恶人等能够及时地阴以报赏和惩罚,补阳世间王法所不及。所以,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奉为全城最不得了的神明。 我国奉祀城隍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宋代已非常普遍。当时,太原城的城隍庙就建在开远门(即后来的迎泽门)内东侧朝真坊内。金、元两代又迁址城西南角的三桂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明廷正式规定了各府、州、县城隍神的等级。太原府的城隍神列属为“公”,名曰“威灵公”。就在这年,太原大兴土木,新建了这座城隍庙。然而洪武间创建的城隍庙,在嘉靖十八年秋九月二十日毁之于香火,规模与形制已不得而知。我们所讲的这座城隍庙是嘉靖十九年六月在其废墟上新建的。 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高大的庙门两边,各有牌楼一座,左楼坊额曰“灵通元造”,右楼坊额曰“泽庇苍生”。庙门正南面隔街建有富丽堂皇的“乐楼”,供城隍神娱乐看戏。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家眷休息的地方。至于两底配殿,均塑有阴司地狱各处,神象狰狞,面目可怖,同常人一般大小。整个庙宇的后院,是一个开阔的花园,园中花草茂盛,菜蔬飘香。 依据当时的规定,凡新任太原府的知府及其它地方官,上任之始必先要祭拜城隍,当晚住庙院致斋馆,夜间还须斋食沐浴举行对城隍起誓的仪式。凡誓有既定程式、内容,大约为“毋敢倾僚陷吏,暴虐小民,期神之祥而佐其不逮”,至次日天明方可正式入衙上任。 按祭祀规矩,每年的三月之望(十五日)为大祭城隍之日。是时,由太原知府或由知府责成其他官员,亲临庙中祭以“羊一、帛一、爵三”。 据《阳曲县志·志余》所载,在城隍庙山门之东墙壁,原嵌有“晋溪隐君家训石刻”一通。时人称之为“家训碑”,碑文 280余字,通篇都是教育后人晚辈,如何作人,如何处事。字里行间流溢着我国古人作人做事的标准,散发着那个时代的浓郁气息。从这短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华夏仁人淳朴、诚厚、笃实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此碑现珍藏于太原双塔永祚寺。 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太原军政府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被废弃,庙院被利用开办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织品的轻纺工业企业——平民工厂。据当时的有关资产记载,及至民国35年时,平民工厂“年产各种布呢二千余匹,提花毯一万块,线袜五千打,时鞋八千对,毛巾三百打”,资本达大洋五万。 城隍庙改建为平民工厂之后,城隍庙街也失去其做为街名的最初意义,送去掉庙字,以城隍两字的谐音“成方”为新名,更名为“成方街”。后来,又以成方的谐音“城坊”为名,改作“城坊街”,一直沿用至今。


    城市人工森林公园
    • 城市人工森林公园
    • 位于太原市北城区,占地224公顷,是近年所建成的国内罕见的城市人工森林公园,公园集山峦幽谷、涓涓流水、亭廊桥榭、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游乐、体育服务设施为一体,并增加植物景园、狩猎场和模拟原始人俱乐部等项目,已成为太原市民和国内外嘉宾游览观光的好地方。位于太原市北城区,占地224公顷,是近年所建成的国内罕见的城市人工森林公园,公园集山峦幽谷、涓涓流水、亭廊桥榭、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游乐、体育服务设施为一体,并增加植物景园、狩猎场和模拟原始人俱乐部等项目。


    池神庙
    • 池神庙
    • 池神庙坐落在山西运城市南郊,位于中国最古老的盐池边上。是我国唯一一座池神庙,也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池神庙最早在唐代...


  • 景点TOP5
    • 文庙大成殿
      • 文庙大成殿
      • 正定县文庙,尚存照壁、泮桥(已埋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和大成殿。 据清版本《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记,正定公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从此志所刊“学宫图”和志文记载可知,正定县文庙座北向南,中轴线南端为一照壁,向北依次为根星门、伴池、城门、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阁、 乡贤祠、名宦相位于戟门前东西两侧。兴文阁在伴池东侧,东西围墙南端设义路、礼门。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三楹。现庙内仅存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照壁残缺,城门与西庑北半部为灰瓦小式建筑,东庑翻修为15间硬顶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在58厘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通面阔2353厘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80厘米。前出东西宽1861,南北深1295厘米的月台。大殿在梁架、用柱、斗拱等方面均保留早期风格。梁思成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并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专家疑为古寺佛殿所改。 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 县文庙大成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母楼
      • 水母楼
      • 是难老泉亭西边的一座两层建筑。晋水之源出自水母楼下,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水母楼亦叫梳妆楼、水晶宫,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是悬瓮山下第二景观系列之首。 水母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1844年重修一次。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高1米余,端坐于瓮形基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的神像大不相同。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像,与楼下为一人两形。下 层是人,上层是神。神龛两侧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楼上四壁还有明清壁画,内容为水母朝观音仪仗、普降甘霖。

      汉画像石博物馆
      • 汉画像石博物馆
      • 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离石城西龙凤大街西侧,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098M2,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顶部饰有六个仿汉小阁楼,使博物馆建筑别具一格。博物馆东临60米宽的龙风大街,新建的“莲花池公园”就在龙风街东侧,与博物馆遥相呼应。博物馆南面是新规划的离石中心大广场,占地100亩,这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文化旅游胜地。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刻在石块上的雕刻艺术品,它即是墓室内的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封建统治者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的集中体现。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当然它也是汉代贵族独尊儒术、崇上厚葬、炫耀富有、区分贵贱的标识。吕梁汉代画像石反映的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官宦生活。代表作有:四鱼云车、虎食女魅、四灵;大禹治水、火车阵、窃符救赵;地主庄园、农耕牧放、车马临阙。特别是“火车阵”、“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和“四鱼云车”的神话传说,在全国汉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汉画像石博物馆是陈列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古墓馆、汉画像石展厅、辅助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一层为通体大厅,陈列近200余块汉画像石精品和出土汉代文物精华;二层四个大展厅、分别为青铜器馆、陶瓷馆,展厅总面积2560平方米。古墓馆设在地下室,面积160平方米,复胡两座东汉时期较为典型的离石汉画像石墓供游人参观。最具有汉代标志的“汉阙”设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侧的主入口处,博物馆门前设有雕刻台式中心小广场供游人娱乐和观赏,整幢建筑形象敦厚沉稳,颇具汉代建筑的气魄宏伟、朴实无华之风,也富有现代博物馆建筑简洁实用、优美大方的特点,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区情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具有浓郁北方文化特色的新的旅游景点。

      晋祠三绝
      • 晋祠三绝
      • 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供奉周武王王后邑姜的祠堂,是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侍女泥塑为宋代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为圣母殿最著名的艺术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强烈地表现出皇后的仪容与风采。其他彩塑侍女像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根据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唐宋因袭其制,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她们或幽怨、或忧郁、或愠怒、或哀思,神态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爱,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表达出被禁锢深宫,身心备受摧残的宫女的强烈不满情绪。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未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是晋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因它晶莹澄澈,冬暖夏凉,畅流不断,终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难老泉水世世代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浇灌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品。泉源上有北齐天保年间所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北齐石刻造像
      • 北齐石刻造像
      • 北齐石刻造像位于武乡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北良候村,石刻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立体造像。 石像高3.9米,腰围2米,手长40厘米,背北面南,立于50厘米高的石雕莲花座上。石像刻线明显,披巾搭胸,细腰束带。雕线棱角分明,刀法洗炼,在个体石像中甚为罕见,为我国古代石雕珍品。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