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昌古镇
安昌镇位于绍兴县西北部,北靠杭甬高速公路,南距县城柯桥7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镇域面积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万人。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近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风貌保存完好,民俗风情氛围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居浙江省百强乡镇前列,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人均GDP超过6600美元。三大产业各具特色,公益事业设施完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机活力的名副其实的“魅力名镇”。 安昌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境内现存后白洋古文化遗址。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唐末(896年)钱鏐屯兵平董昌之乱,因名其乡为安昌。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于弘治二年(1489)开市。数百年来商贾云集,百业兴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日战争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绍兴城外市镇之最。 古镇风貌至今保存完好。老街依河而建,南居北市,全长1747米。脚划船往来的街河,姿态各异的石桥,青石板铺就的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原真古朴,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
- 安昌民俗风情馆
安昌历史悠久,民风雅俗丰厚。民俗馆依托于"走马楼"式宝树堂,辟展室十五个。"南沙哗叽"室、置有乾隆三十年,图文并茂的御题棉织图十二幅及古时纺织器具。"祝福"场景和山阴、会稽两县最盛大的迎神会——安昌城隍庙会泥塑偶象。早被人们遗忘的生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等习俗,馆内皆一一呈现。 她展示了往昔岁月的陈迹。典型地道、丰富多姿的风情旧俗,给游客献上了昔日的生活风味和历史文化的回顾。
- 八字桥
八字桥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状如八字,巧妙地连起了三条汇聚此处的小河。有人说,八字桥的设计特点是顺应绍兴城内已有的街道、房屋等布局,善用地形,不拆房,不改街,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又不会对城内大兴土木。八百年过去了,老桥依然,日子恬适。顺应而不强拆,每建一处皆成精品,这一点,或可为今所用。站在桥上——满眼的小桥,流水,人家。恬淡,宁静,活泼,生动。偶尔瞥见枕河人家的起居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那古朴纯净的年代,和谐的环境让人觉得,水乡的文化,本就该如此。
- 般若谷
从佛心广场的陈家古井沿着原下六亩山弯(即今日之般若谷)进去,左侧为大狮牯坪、小狮牯坪山,右侧是凤凰山,山坡上茂林秀竹,鸟飞蝉叫,幽谷中小桥流水,溪石滚滚。18米长和8米长两座石板桥将一条大溪隔成了三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湖泊,以首先映入眼帘的湖面为美,树影婆娑,波光粼粼,那湖中又冒出一个土墩,人称“小桃花岛”,因上面培育了几棵桃树,春光明媚时节,“湖面桃花别样红”,站在小桥上观景,令人赏心悦目。 沿石板路而上,溪畔山花烂漫,留意一下那溪中之石,似狮似虎,似兔似龟,很有些怪模怪样。但它非“本土之物”,都是般若谷的建设者们精选自沙溪、镜岭镇等地的沙滩中,用大吊车装运而来的。落户此谷涧,巧得其所。水流从山岗而下,冲击成千上万的顽石,白浪飞溅,哗哗作响,颇有些万马奔腾的气势。 再往里行,眼前出现一耀眼的汉白玉雕就的经幢,高9米,塔身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般若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大智大慧。景点之名“般若”,想必也由此而来。相传,六朝时期,大佛寺是高僧云集之处,当时佛教分禅学和般若学两派,其中般若学中的六家七宗,有五宗在这一带活动,故“般若谷”之名也有纪念古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意义。 站在经幢上,遥望山顶,有七级瀑布飞流直下,第一级从山岙里奔泻而出,如白龙出洞,见首不见尾,第二级,悬空而下,声如雷鸣,以下几级瀑潭相间,各有味道。最后一级如一挂珠帘,直洒宕底水面。七级瀑布落差50米,气势壮观,气象万千,是般若谷的点睛之笔。
- 半亭御碑亭
亭为八角重檐,下置青石围栏,是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内置高大碑石一通,正反面刻有清康熙乾隆两帝所题御碑。亭后青山层层,风景环境极好。兰亭在绍兴西南14千米的兰渚山下,是东晋时开发的一处游览风景区,永和九年(353年)春,王羲之等文人在此地集会,修楔赏景,并撰书《兰亭集序》,成为我国文学及书法史上的一件韵事。现存园林和主要建筑均为明中叶以后移园时重建的,园林可分为四个景区:戏鹅池及鹅字碑亭区、流觞曲水区。这二处位于入口内,地形起伏多变,茂林修竹,清流潺潺,清池内白鹅游水,给人以清秀怡人的观感。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小水院,殿前一泓清水名墨华池,四边游廊环绕,水中立有墨华亭,廊内墙上嵌古今书法碑刻百余通,是静赏艺术景的佳处。右军祠左后方为御碑亭区,这里地域开阔,林木荫翳,极为幽静,是大的山水观赏区。
- 曹娥江
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上虞市境内曹娥江中下游流域,距绍兴市26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曹娥江古称舜江,东汉时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改称今名。曹娥江江滩宽阔,水流平缓,极富诗情画意,在唐代(618-907年)就是一条诗人游历吟咏之路。景区内名胜古迹沿江分布,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合一体。 沿江风景秀丽,古迹星罗棋布。驾舟逆曹娥江而上,向来为越中旅游热线。因为这一带,在百官有舜井舜迹和青山环抱的驿亭镇白马湖。沿江有祝英台的家乡祝家庄。东晋名相谢安曾经隐居的东山,更是名享中外,“东山再起”被传为千古佳话。曹娥江畔的曹娥庙是为纪念古时孝女曹娥而建,始建于宋代(960—1279年)。其规模宏大、壮丽辉煌,且有众多雕刻和名人书赠的匾额、楹联,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上浦一带的古窑址,则被誉为世界青瓷发源地,是非常值得驻足的地方。凤鸣洞和北撤会议旧地等胜景,更是不一而足。
- 长庆寺
位于都昌坊口以北200米左右,初建于唐永徽二年(651),早先有二三十间房屋,斋主可以在这里食宿。寺院主要建筑有前殿和后殿,前殿有高达丈余的如来大佛和数尺长的十八罗汉,后殿是观音。鲁迅小时候,父母怕他难以养大,不满周岁时,就把他抱到长庆寺,寄名为住持和尚龙祖的弟子。
- 陈洪绶墓
在绍兴郊区谢墅官山岙横棚岭。墓呈正方形,黄泥封顶,前置长方形祭桌,横置墓碑阴刻:“乾隆六十年八月裔孙允坤立,明翰林陈章侯公暨德配来氏宣人韩氏宜人合墓,光绪辛丑花朝裔孙司事重修。”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城隍殿
头进五间,山门石柱刻联: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山门左右有石库偏门,山门连接万年台,上有清雍正乙己年(1725年)"古今鉴"匾额,台前雨廊连接正殿,东西侧厢上为观戏楼,下为"陆孝子之祠"、"郑公祠"等。正殿三间,殿宇高大。屋脊饰"云龙",中置铜镜,两旁"国泰民安"四字,翘角飞檐,檐下悬立花边直式蓝底金字"勒封永镇侯李"直匾。殿内石柱下鼓石、浮雕精细。左右大柱上有双龙作舞爪悬空盘旋状。殿正中置方桌,上坐城隍"永镇侯李",旁有其子行宫坐像,塑像威严,正气凛然。后殿大楼三大间,两侧厢楼各十五间,中是大庭院,两边花坛,植有梧桐两株。山门前东侧是永安桥和水阁,为"诸葛武侯祠"、"天医殿"和"汤、马两公祠"。殿宇西侧厢房,民国初是棉、布业会馆及盛生花行。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进东侧厢房和大殿楼上作校舍。前殿廊下摆有测字、镶牙、卜易等小摊,市集人流熙攘喧哗。建国初,佛事活动如旧。1958年大炼大钢铁时,殿内建土高炉,殿宇遭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