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祠铭碑
即晋祠之铭并序碑,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1203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炼,可谓行书楷模。这篇铭文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亭内还有诗人杜甫概括"晋祠铭"的碑刻:"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戒衣。"
- 半坡东街
太原以“半坡”命名的街巷,大约有八条之多。其中,主街有两条,一名半坡东街,一名半被西街;派生巷有六条,即半坡东街一、二、三、四巷和半坡西巷、北巷。在这些半坡街巷中,最长、最宽,亦或说小有名声者,当推半坡东街。 据《太原南城区地名志》半坡东街条说:“相传该街原先地势呈坡形,成街后,分南北走向的(有)两条,该街位于坡东,故称半坡东街。”但凡了解太原城区地形的同志,或是老太原人都知道,太原古城建立在东傍太行、西依汾水的河谷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东坡西平。那么,位于城西边沿的半坡街一带,早年为汾河洪积扇,怎么会出现南北走向的坡地呢?在探索太原宋城街坊的课题中,我们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根据明初记载和反映太原城情况的一些书籍和记载中得知,宋将三交都部署潘美所建的太原城,分州城(当时太原称并州)和子城两大部分。所谓子城居州城之内西北,是一座城中之城。其城约占州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分开四座城门,“南门额河东军”。其它东、西、北三座门分别称为子东、子西、子北。据载,子城中主要建筑为官衙、粮仓、兵器库、监狱、草料场以及“宣召厅”和“天王庙”,街巷规整,秩序井然。今半坡东、西街一带,以及其它资料所载的“相传该街原先地势呈坡形,成街后……”,大约正是子城西城墙的遗址。 太原宋城创建后,饱经战乱。北宋末年,抗击女真人南侵的 250天保卫战,几乎使太原城变为废墟。城陷落之时,已是城摧屋圮,满目苍痍。而金末元初的太原攻防战,又重创了这座古城。从明初的一些书籍记载中,元代的太原城已无子城可言。所谓“半坡”,正是在战乱中毁废的子城西城墙逐渐圮废的废墟遗址。 从清代的《阳曲县志》和民国初的一些记载中可以窥出,在清代半坡一带最早形成的街巷是今日之半坡东街。不过,当时的街名叫做半坡街,尚没有产生出半坡西街和其它半坡诸巷。当时土坡虽已散漫,但是,坡形还比较明显,为南北走向,长约三四百米,半坡街就居半坡之东,依土坡走向成街。而土坡之西则为积水西海子和饮马河以及部分菜田。从民国 8年的“山西省城详图”中,又可看出,民国初年的半坡街一带,与清代的昌盛时期相比,萧条了许多。西海子的占地面积扩大了,潮湿地和农家菜田,已经越过土坡,并侵漫到半坡街之东。这似乎是光绪十二年的那场入城大水灾,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吧。 太原解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骤增.多年冷落的半坡街,即今半坡东街,民宅日趋增多,而且不少单位迁搬于此。如今之半坡东街,南通羊市街(原西羊市),北达府西街(原县前街),中通后来形成的街巷——半坡西街。
-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
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21300平方米,外观雄伟,造型别致,整体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竞赛功能规范,经营项目多样,充分体现了竞赛功能与国际接轨,项目设置与全民健身接轨,经营活动与市场接轨的时代要求。它的建成为省城人民提供了一处大型的体育竞赛、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综合活动场所。 一、整体布局合理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整体平面布局、建筑构思是经领导、专家、体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多次研究和讨论,又汲取了国内外诸多体育馆的精华,并请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把关最后确定。体育馆分为主馆和附馆两部分。主馆即比赛馆,附馆即练习馆、保龄球馆、台球馆、游泳馆、桑拿浴馆、健身馆、儿童健身乐园、酒吧等。馆外还建有三块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外塑胶网球场。体育馆主馆(比赛馆),呈长八角形框架结构,近似椭圆形布局,共分四层:一层分四个区,南区为贵宾区,设贵宾室和接待室;北区为运动员区,设有组委会室、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计时计分牌控制室和检录大厅;东区为动力区,设变配电室和工作人员室;西区为新闻区,有记者、电视转播室和通讯、消防控制室。二层为观众活动区,大厅、走廊宽敞、明亮,前大厅有三幅铸铜壁画,从奥运圣火的点燃到太原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尽显其中。三层为设备控制区。四层为记者评论室和豪华包间及电影放映室。整体布局合理、通畅、便捷。
- 城坊街
城坊街为东西走向,成街于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城扩建之后。据地方志载,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名叫做“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 说城隍庙,先弄清“城隍”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这对理解这条街名会有些帮助。城隍两个字的本意,古籍说的明白:“崇墉为城,环水为隍。”用现在的话说,城是指城墙,隍乃指护城河。而城隍庙是中国各类庙宇中的一种,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的传统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福寿安康,而且对善恶人等能够及时地阴以报赏和惩罚,补阳世间王法所不及。所以,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奉为全城最不得了的神明。 我国奉祀城隍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宋代已非常普遍。当时,太原城的城隍庙就建在开远门(即后来的迎泽门)内东侧朝真坊内。金、元两代又迁址城西南角的三桂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明廷正式规定了各府、州、县城隍神的等级。太原府的城隍神列属为“公”,名曰“威灵公”。就在这年,太原大兴土木,新建了这座城隍庙。然而洪武间创建的城隍庙,在嘉靖十八年秋九月二十日毁之于香火,规模与形制已不得而知。我们所讲的这座城隍庙是嘉靖十九年六月在其废墟上新建的。 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高大的庙门两边,各有牌楼一座,左楼坊额曰“灵通元造”,右楼坊额曰“泽庇苍生”。庙门正南面隔街建有富丽堂皇的“乐楼”,供城隍神娱乐看戏。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家眷休息的地方。至于两底配殿,均塑有阴司地狱各处,神象狰狞,面目可怖,同常人一般大小。整个庙宇的后院,是一个开阔的花园,园中花草茂盛,菜蔬飘香。 依据当时的规定,凡新任太原府的知府及其它地方官,上任之始必先要祭拜城隍,当晚住庙院致斋馆,夜间还须斋食沐浴举行对城隍起誓的仪式。凡誓有既定程式、内容,大约为“毋敢倾僚陷吏,暴虐小民,期神之祥而佐其不逮”,至次日天明方可正式入衙上任。 按祭祀规矩,每年的三月之望(十五日)为大祭城隍之日。是时,由太原知府或由知府责成其他官员,亲临庙中祭以“羊一、帛一、爵三”。 据《阳曲县志·志余》所载,在城隍庙山门之东墙壁,原嵌有“晋溪隐君家训石刻”一通。时人称之为“家训碑”,碑文 280余字,通篇都是教育后人晚辈,如何作人,如何处事。字里行间流溢着我国古人作人做事的标准,散发着那个时代的浓郁气息。从这短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华夏仁人淳朴、诚厚、笃实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此碑现珍藏于太原双塔永祚寺。 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太原军政府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被废弃,庙院被利用开办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织品的轻纺工业企业——平民工厂。据当时的有关资产记载,及至民国35年时,平民工厂“年产各种布呢二千余匹,提花毯一万块,线袜五千打,时鞋八千对,毛巾三百打”,资本达大洋五万。 城隍庙改建为平民工厂之后,城隍庙街也失去其做为街名的最初意义,送去掉庙字,以城隍两字的谐音“成方”为新名,更名为“成方街”。后来,又以成方的谐音“城坊”为名,改作“城坊街”,一直沿用至今。
- 城市人工森林公园
位于太原市北城区,占地224公顷,是近年所建成的国内罕见的城市人工森林公园,公园集山峦幽谷、涓涓流水、亭廊桥榭、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游乐、体育服务设施为一体,并增加植物景园、狩猎场和模拟原始人俱乐部等项目,已成为太原市民和国内外嘉宾游览观光的好地方。位于太原市北城区,占地224公顷,是近年所建成的国内罕见的城市人工森林公园,公园集山峦幽谷、涓涓流水、亭廊桥榭、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游乐、体育服务设施为一体,并增加植物景园、狩猎场和模拟原始人俱乐部等项目。
- 崇善寺
崇善寺在山西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扩建。明代以前,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还有的说它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右额的“宗唐遗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
- 大悲殿
位于大悲禅院的后殿,即大悲观世音菩萨殿。殿内供奉着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大悲殿。 大悲殿的殿门之上除“大悲殿”匾额外,尚有“普渡迷津”四个大字匾额一块。殿门两侧有楹联两副。一副上联是:“行深般若五蕴皆空观自在”,下联是:“普门示现寻声救苦大悲王”,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孙其峰所书。另一副是天津著名书法家李鹤年所书,上联是:“慈悲法身三十二应随机普渡”,下联是:“圆通教主百千万行摄化群生”。 殿内供奉的尊观世音菩萨塑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 ;是由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家斌教授亲自设计并主持,前后用了两年时间精心雕塑而成的。采用了传统雕塑艺术和现代美学透视法,使塑像具有一双慧眼,双眼的黑眼珠随观者的移动,可以直视和观看左右两面。 大悲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皆有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彩绘的壁画 。壁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图,分为6幅10图,介绍了佛祖降生、成道、讲经、说法、度众生及涅槃等主要事迹。人物的刻划、构图,吸收了敦煌及唐代壁画的艺术,并依据佛门法规画成。壁画不是直接画在墙壁上,而是另立纤维做假壁,并离开殿内墙壁约十公分,这就解决了防潮问题。整个壁画是用油画布罩面,然后在画布上作画,颜料则使用塑料聚氯丙稀,这样可以保持画面长久不退色、不脱落。
- 大德通
大德通票号是由祁县乔氏在中堂创办,其前身是大德兴茶庄,约咸丰时已兼营汇兑,同治初年专营汇兑,约光绪十年(1884)四月正式改名为大德通票号,总号设在祁县城内小东街,1937年“七七事变”后,总号迁北京。 总号设有总经理、协理。下有坐柜一人,会计、文牍、外勤各三四人,另有学徒二三十人。总经理高钰,祁县子洪人;协理高章甫,祁县西六支村人。最初资本六万两,中期增至12万两,最后增至35万两。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石家庄、沈阳、营口、呼和浩特、包头、济南、周村、周家口、正阳关、三原、上海、汉口、沙市、开封、常德、重庆、苏州等地设有分号。各分号工作人员不多,一般为六七人,到20世纪30年代改为银号后,分号人数才增至二三十人。
- 大东关街
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城,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遗产;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城,也曾经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的防御象征;城,当然也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解放;城,在发展交通和经济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国城的建筑和城的文化,最少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之前。在我国的历史上,建城最兴盛的时代则首推距今五、六百年的朱明王朝。著名的古谚“汉墓唐塔朱(猪)打圈”,就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有明一代,我国城的建筑和使用,发展到了顶峰。朱明王朝曾十分重视府、州、县的城池筑建。 明代太原城是十分壮观的,有“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之称。所谓“锦绣太原城”之说,并非指其它,乃专指太原城的壮美。大东关就是明太原城的八个关城之一,是太原八门之中军事地理位置最重要、城防设施最为依重的城关。据《阳曲县志》和《太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对大东关的守备最为重视,投入炮位弹火之多,驻防守兵之众,是太原八门之最,仅清道光年间大东关军备就有“头号威远炮六位,二号威远炮十九位,三号威远炮五十二位,虎尾炮三位,镇门炮二位,花瓶炮十八位,西瓜炸炮四百位。共炮位五百”,“大小生铁子三百十五个,小铁群子一千个,铁群子二千六十九斤”,连规模较大的“迎泽门”、“镇远门”也不能与“宜春门””(即大东关)同日而语。真可谓森严壁垒,难怪时人称“大东门”为“军门”。 到了太原解放的前夕,大东关一带的布防,仍较前清有过之而无不及。困守的阎军把大东关的防御与东部山地的防御视作一体,称为“太原东部要塞”。不仅城垣上筑满了明碉暗堡,就连古城墙也难以幸免,被修筑成地堡地道,真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但是,邪恶终将被正义所战胜,“地利”无论如何不能与“人和”所匹敌。解放太原战役中,负责攻坚大东门至小东门一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和一野第七军,仅用20多分钟便突破东城,攻人城内,奏响了一曲“得道多助”的凯歌。 今天的大东关街,是太原解放之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954年,太原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清除了毁于战火的大东门并关城,修筑了从城内通往东部边山地区的通道“大东关街”。在1979年经过重修和延伸后,大东关街成为全长1300余米、宽逾九米的柏油大路。在街的东端新建了居民宅住区——新源里。
- 狄梁公街
傍临山西省博物馆和三晋名刹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熟悉。它全长不过二百米,宽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 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顾名思义,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关于梁国公狄仁杰,是海内外盛知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是地地道道的太原人,故里在今市区东南的狄村。他活动于初唐,以明经举第,先后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刺史等职 。任官期间 ,刚正廉明,明察善断,多平冤狱,扶善除恶,倍受世人称赞。在武氏则天执政时代,仁杰数次被佞官酷吏诬陷,被谪被贬,甚至落入牢狱,几丧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罗网,安度险关。后来,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得到武氏的赏识,遂成为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成为初唐至盛唐之际的风云人物。 仁杰为官,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武则天也尊称其“国老”。死后,追进梁国公,世称“ 狄梁公”,有“ 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关于狄仁杰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尤其是描述他神机妙算、断案如神的奇闻轶事,更是风靡海内外,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 狄梁公街的中段东侧,便是红墙映掩、古树森森、梵殿巍峨、经藏繁富的名刹“崇善寺”。此寺,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大约创建于隋唐之际。相传隋炀帝北巡时曾以此为行宫,唐高宗李治亦携武则天,临幸于此。明初之前,该寺是太原府城东门外的古刹。洪武初扩建太原城时,将其圈入城内。洪武十六年(1383年),晋王朱( 木冈 )之母“孝慈高皇后”去世,晋王便在这所寺院,为其母颂经超度。事后,他为纪念母亲,遂在原古寺的基础上 ,大肆扩建 ,历时十载 ,寺院扩建后更名“ 宗善寺”。扩建后的宗山寺,南北长 169丈,东西宽89丈,总面积历16.4万平方米,真是“规模宣序,貌若仙宫”,“不惟甲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也”。后来,晋王依堪舆(风水先生)家提议,在宗字上加一山字,以辟镇山祟,宗善寺遂更名“崇善寺”,一直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宇失火,寺内主要建筑毁于一旦,仅存最北的大悲殿院落一隅。现存的文庙,便是光绪七年(1881年)在原崇山寺主要建筑的废墟上重建的。 狄梁公街,在它问世后的年代里,目睹了这里的兴衰与巨变,陪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它将以它古老的传说、古老的文化以及古老的风貌,赢得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