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景点> 湖北> 仙桃
    城隍会
    • 城隍会
    •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沔城传统庙会之一。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扎“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乡人举行驱逐疫鬼仪式,孔老夫子知道了,还要穿上朝服,伫立在东阶,以示虔诚;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炎黄子孙的这些早期文明,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这一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四月廿八日,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是不是人们逐渐感到在“火”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给人们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呢?看来,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


    流潭
    • 流潭
    • 据说是很早以前,每逢阳春,桃花盛开,香气冲天,其艳丽景色如彩霞陈空,似锦绣铺地。这一壮丽景观惊动了西天王母和众仙女,她们俯瞰大地,啧喷赞赏。唧唧喳喳之声惊醒了酣睡在蟠桃树上的孙大圣,他揉了揉那火眼金睛,手搭凉棚朝下一望,不禁叫了起来:“啊呀呀,比俺花果山还美丽,比蟠桃园更壮观,待老孙下去看看。”说着,一个斤斗来到桃林游览起来。游着游着,颇感口渴,不巧时值桃花汛期,江水浊如泥浆,又因沟湖不畅,湖水臭不可饮,心中甚是遗憾:“这好的地方,只是缺少好水饮用,何不叫王母把瑶池之水分一点给人间喝?”主意已定,老孙一个斤头来到王母跟前,道其来意,立候佳音。哪知王母非但不允,反而呵斥道:“你这猴头,只管好生看护蟠桃园就是了,休得多管凡间闲事。”大圣怎能受得这般粗气,便一跳三尺高地指着王母大声道:“嗬,你这老妪,好小气,平日你嘴上说关心老百姓,今天叫你分点水给下界喝却不肯,打官腔,俺老孙和你商量是抬举你,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否则休怪俺老孙不客气了。”话毕,跳至瑶池边,端起瑶池,掷向桃林,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将桃林边角击出一个大潭。 自此,大潭中之水天旱不涸,渍涝不浊,清澈盈溢,碧波荡漾,甘甜爽口,且常年向外流出,流遍沔阳州,故名流潭。后有墨客游历至此,曾赋诗赞曰:碧绿晶莹玉镜澄,洁纯甘美久飘芬;清流本是瑶池物,渴饮一杯如品醇。正是这一声巨响,将守护桃林的黄鹤惊起,展翅东去,直抵蛇山,时人修黄鹤楼又栖之,后人为记此事,撰联述之曰:黄鹤升天东去,蛇山留胜迹;瑶池掷地西来,沔水化流潭。


    仙桃玄妙观
    • 仙桃玄妙观
    • 作为大汉陈友谅故居,又为玄妙观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阴历五月,沔阳黄蓬(今属洪湖市)人。他年轻时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了灭元兴汉之志,从此,他隐居到了沔城,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苦读,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后来他毅然抛弃皇室俸禄,投奔义军,奏响了向腐败王朝抗争的号角。陈友谅"举义旗、破元兵、靖祸乱、都武昌、称汉王,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军闻风丧胆",18年戎马生涯,陈友谅凭他的睿智与胆略,奋斗成一个威震三楚,统帅百万雄师的农民起义领袖。1360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决战鄱阳湖,因部将叛离,陈亲自指挥作战,不幸为乱箭射中,贯穿眼睛及头颅死亡,终年四十四岁。


    沔城孔圣庙
    • 沔城孔圣庙
    • 沔城孔圣庙坐落在沔阳占城十字街与东门街交接处,即现在回民小学与纸品广的所在地址,坐北朝南,宏伟壮观。 沔城孔圣庙据童承叙的明嘉靖十年《沔阳志》载:“沔阳府学在城内西南,元朝毁于兵,遂迁东北。”明洪武二午(公元1369年)诏建学,五年二月(公元1372年)始创修庙学。六年四月创大成殿,廊庑戟门,东西二庑,明伦堂,洪武九年定为州学。文庙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前为戟门.门之前为泮池,拱桥,桥前为棂星门。嘉靖十年,改为先师庙


    沔城清真寺
    • 沔城清真寺
    • 沔城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和“者玛尔体”的意泽,原意为“俯首叩拜处”,后演变为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沔城清真寺位于沔城回族镇仁风门外的七里城,该寺又名清真东寺。据《马氏宗谱》(铜柱堂)记载:其三世祖马仲所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由西安“贩毛布贸易湖广。夫长驱至楚,……至沔邑凤凰台栖息。因七里城有清真寺,遂移兹土,买置房屋以落籍”。另据《沔阳州志》载:康熙年间,沔阳境内已形成“回汉杂居”局面。据以上资料,沔城东寺最迟当建于明末。清真大院的总面积约为四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共为2682平方米。寺手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建筑奇特,典雅朴素,蔚为壮观。正大门(向东)成八字形,上悬巨幅匾额,书“古清真寺”四个斗方大字。屋顶筑望月楼一座,高三丈余,楼正中悬挂着长两尺余,直径八寸的雕空木质梆鼓。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朝觐大殿,乃宫殿式双重合檐古式建筑,可容干名回民会礼。大殿正上方和两侧墙上的巨幅横额,雕刻成绿堂金面的阿拉伯文立体金字,上书“清净词”、“赞词”、“祈祷词”等《古兰》经典。殿前拜越台两侧耳殿游廊,与明五暗七的南北茶堂相毗连,错落有致。四周青石台阶上,筑有浮雕栏杆,中间形成长方形院落,院中培育着名贵花木,给人以清新庄严之感。正大门前的清真大院可容万人集会,是全县回民聚集的中枢。  沔城原有两座清真寺。据传东寺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当有重修.占地面积共有6.8亩,寺门东向八字形,门媚悬“古清真寺”巨匾,门顶为望月楼,高10米左右,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礼拜大殿为宫殿式双重合檐建筑,可容千人礼拜,内多《古兰经》文装饰;殿前游廊与南北厢房相连。错落有致.该寺总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布局严谨,典雅雄浑。西寺为清嘉庆年间所建,位于红花堤,建筑面积共有250O平方米,气势不亚于东寺。1941年两寺均遭战火焚毁,成为废墟,所存经典、文物、碑石等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在西寺旧址重建。  沔城清真寺内保存着自唐宋以来的经典和建寺以后的碑文与史籍,这是一座回族文化的宝库。它集众多的学科价值于一体,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


    沔阳八景
    • 沔阳八景
    • 沔阳八景景区介绍沔阳八景之名,始见于明《嘉靖沔阳志》。历史上,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八景,吸引了无数游子来观光,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明朝学政卢滋在沔阳留下了咏沔阳八景的著名诗篇。  东沼红莲 在古城东门外,有大、小莲花池。大莲花池莲花洁白,小莲花池莲花红艳,从不杂色。  西墟古柏 西门城楼,紧靠诸葛亮读书台遗址。城楼上有翠柏树在民国四五年间被雷炸毁。  三趣波光 位于五带河永盛桥头。玉带河有——支流向北与柴河汇合,在此形成三汊河口。每逢皓月当空,三汊河中波浪起伏,一浪一影,蔚为壮观,因而定名“二湿波光”。  五峰山色 铁匠街之北,有假山形似五岳,名为“五峰山色”,此乃沔城人造风景之杰作。  沧浪渔唱 在五峰山色的东北,二老坡以东,很早以前,都是湖泊。羊子湖、沧浪海,渔民甚多。据说,屈原在沧浪水边逢渔夫后《渔夫》之赋以表明爱国之情,是为“沧浪渔唱”。  丙穴钓鲰 在东门城垣北边有一口古井.半边露出城外半边詖墙脚遮压,小莲花池水浅可见。传说此井盛产白色泥鳅,故命名。“井边钓鳅”,后又称为“丙穴钓鳅。”天高气爽,风景宜人的秋天,文人墨客垂钓于井边,抒情物外。柳口樵歌:在南门外柳门,距城约八华里。此地是芦苇荣山。樵夫行唱,水声相应,如山谷回音,分外动人,故有“柳口樵歌”之来历。  荆楼玩月 亦名“南楼玩月”,在南门城楼,紧靠大汉陈友谅故居,离“三山”绵绣的电甲山很近,距“柳口樵歌”也不远。登楼观月,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沔阳八景,是您到沔阳旅游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沔阳古城遗址与曹场古墓群
    • 沔阳古城遗址与曹场古墓群
    • 沔阳古城遗址 沔阳古城遗址位于市治西南30公里的沔城回族镇。该地从西魏起先后16次设郡(府、路、州)治所,历时853年。城池屡建屡毁。明初建沔阳蟹形州城,周长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国27年(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沔阳古城遗址上文化丰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陶瓷器等。曹场古墓群 曹场古墓群位于排湖西岸、通海口镇曹场农场。1984年被发现,范围约3平方公里。墓葬外表仅见一座大型封土堆,其余多在距地表0.7米左右,墓室全属东汉砖制,砖上有线条纹,出土有网纹罐、神兽镜、五铢钱、陶器等随葬品。经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该墓群为汉代古墓群。


  • 景点TOP5
    • 沔阳古城遗址与曹场古墓群
      • 沔阳古城遗址与曹场古墓群
      • 沔阳古城遗址 沔阳古城遗址位于市治西南30公里的沔城回族镇。该地从西魏起先后16次设郡(府、路、州)治所,历时853年。城池屡建屡毁。明初建沔阳蟹形州城,周长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国27年(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沔阳古城遗址上文化丰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陶瓷器等。曹场古墓群 曹场古墓群位于排湖西岸、通海口镇曹场农场。1984年被发现,范围约3平方公里。墓葬外表仅见一座大型封土堆,其余多在距地表0.7米左右,墓室全属东汉砖制,砖上有线条纹,出土有网纹罐、神兽镜、五铢钱、陶器等随葬品。经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该墓群为汉代古墓群。

      流潭
      • 流潭
      • 据说是很早以前,每逢阳春,桃花盛开,香气冲天,其艳丽景色如彩霞陈空,似锦绣铺地。这一壮丽景观惊动了西天王母和众仙女,她们俯瞰大地,啧喷赞赏。唧唧喳喳之声惊醒了酣睡在蟠桃树上的孙大圣,他揉了揉那火眼金睛,手搭凉棚朝下一望,不禁叫了起来:“啊呀呀,比俺花果山还美丽,比蟠桃园更壮观,待老孙下去看看。”说着,一个斤斗来到桃林游览起来。游着游着,颇感口渴,不巧时值桃花汛期,江水浊如泥浆,又因沟湖不畅,湖水臭不可饮,心中甚是遗憾:“这好的地方,只是缺少好水饮用,何不叫王母把瑶池之水分一点给人间喝?”主意已定,老孙一个斤头来到王母跟前,道其来意,立候佳音。哪知王母非但不允,反而呵斥道:“你这猴头,只管好生看护蟠桃园就是了,休得多管凡间闲事。”大圣怎能受得这般粗气,便一跳三尺高地指着王母大声道:“嗬,你这老妪,好小气,平日你嘴上说关心老百姓,今天叫你分点水给下界喝却不肯,打官腔,俺老孙和你商量是抬举你,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否则休怪俺老孙不客气了。”话毕,跳至瑶池边,端起瑶池,掷向桃林,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将桃林边角击出一个大潭。 自此,大潭中之水天旱不涸,渍涝不浊,清澈盈溢,碧波荡漾,甘甜爽口,且常年向外流出,流遍沔阳州,故名流潭。后有墨客游历至此,曾赋诗赞曰:碧绿晶莹玉镜澄,洁纯甘美久飘芬;清流本是瑶池物,渴饮一杯如品醇。正是这一声巨响,将守护桃林的黄鹤惊起,展翅东去,直抵蛇山,时人修黄鹤楼又栖之,后人为记此事,撰联述之曰:黄鹤升天东去,蛇山留胜迹;瑶池掷地西来,沔水化流潭。

      城隍会
      • 城隍会
      •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沔城传统庙会之一。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扎“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乡人举行驱逐疫鬼仪式,孔老夫子知道了,还要穿上朝服,伫立在东阶,以示虔诚;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炎黄子孙的这些早期文明,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这一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四月廿八日,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是不是人们逐渐感到在“火”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给人们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呢?看来,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

      仙桃玄妙观
      • 仙桃玄妙观
      • 作为大汉陈友谅故居,又为玄妙观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阴历五月,沔阳黄蓬(今属洪湖市)人。他年轻时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了灭元兴汉之志,从此,他隐居到了沔城,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苦读,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后来他毅然抛弃皇室俸禄,投奔义军,奏响了向腐败王朝抗争的号角。陈友谅"举义旗、破元兵、靖祸乱、都武昌、称汉王,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军闻风丧胆",18年戎马生涯,陈友谅凭他的睿智与胆略,奋斗成一个威震三楚,统帅百万雄师的农民起义领袖。1360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决战鄱阳湖,因部将叛离,陈亲自指挥作战,不幸为乱箭射中,贯穿眼睛及头颅死亡,终年四十四岁。

      沔城清真寺
      • 沔城清真寺
      • 沔城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和“者玛尔体”的意泽,原意为“俯首叩拜处”,后演变为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沔城清真寺位于沔城回族镇仁风门外的七里城,该寺又名清真东寺。据《马氏宗谱》(铜柱堂)记载:其三世祖马仲所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由西安“贩毛布贸易湖广。夫长驱至楚,……至沔邑凤凰台栖息。因七里城有清真寺,遂移兹土,买置房屋以落籍”。另据《沔阳州志》载:康熙年间,沔阳境内已形成“回汉杂居”局面。据以上资料,沔城东寺最迟当建于明末。清真大院的总面积约为四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共为2682平方米。寺手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建筑奇特,典雅朴素,蔚为壮观。正大门(向东)成八字形,上悬巨幅匾额,书“古清真寺”四个斗方大字。屋顶筑望月楼一座,高三丈余,楼正中悬挂着长两尺余,直径八寸的雕空木质梆鼓。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朝觐大殿,乃宫殿式双重合檐古式建筑,可容干名回民会礼。大殿正上方和两侧墙上的巨幅横额,雕刻成绿堂金面的阿拉伯文立体金字,上书“清净词”、“赞词”、“祈祷词”等《古兰》经典。殿前拜越台两侧耳殿游廊,与明五暗七的南北茶堂相毗连,错落有致。四周青石台阶上,筑有浮雕栏杆,中间形成长方形院落,院中培育着名贵花木,给人以清新庄严之感。正大门前的清真大院可容万人集会,是全县回民聚集的中枢。  沔城原有两座清真寺。据传东寺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当有重修.占地面积共有6.8亩,寺门东向八字形,门媚悬“古清真寺”巨匾,门顶为望月楼,高10米左右,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礼拜大殿为宫殿式双重合檐建筑,可容千人礼拜,内多《古兰经》文装饰;殿前游廊与南北厢房相连。错落有致.该寺总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布局严谨,典雅雄浑。西寺为清嘉庆年间所建,位于红花堤,建筑面积共有250O平方米,气势不亚于东寺。1941年两寺均遭战火焚毁,成为废墟,所存经典、文物、碑石等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在西寺旧址重建。  沔城清真寺内保存着自唐宋以来的经典和建寺以后的碑文与史籍,这是一座回族文化的宝库。它集众多的学科价值于一体,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