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佛堂
位于定襄县城东60余里,雷轰尖山峰南。系石窟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僧道众士,四方募化,就山凿殿,石窟造像,历时九年,造成石殿一座,内镌造千叶宝莲玉像一尊,就殿壁雕刻石像,故亦称百佛堂。石殿三间,深广各三十余尺,全仿木结构建筑,呈一般大殿形式。柱、梁、斗拱、檩、椽、瓦当等全部就山石雕成,石雕工艺古朴而精细。石殿内,百尊石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殿为主殿。还有东配殿(龙王庙)、西配殿(圣母庙)、关帝庙、钟楼等。殿庙及神像均系清代修建补塑。
- 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鼓楼。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高26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 边靖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额牌匾。
- 慈福寺
慈福寺又名禅堂院,位于菩萨顶背后紫霞谷口南侧,地处一面背阴坡下段,寺院布局呈长条带形,上方有大片树林,下面有沟谷河水流过。该寺虽在台怀寺庙集群区,却背它寺而独立,有如龙神幽栖。慈福寺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属于黄庙,这里是五台山黄庙中藏式建筑风格最明显的寺宇之一。该寺占地面积为78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80间。寺前,影壁对垂花门,垂花门对砖砌券洞大门,四面围墙围成一处空院。砖砌券洞大门对天王殿和一字排列的钟鼓楼,四周砌围墙,又成一处空院。入寺参观,过两门经两院,使人有殿建幽深之感。登天王殿石阶,穿殿中拱券门而过,方来到大殿纵线排列的第3处殿院。大殿两侧各有上下两层26间的木楼长廊护围,使整个建筑群形成直长深窄的条带,增添了寺庙的森严气氛。天王殿后的第二座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前接抱厦。抱厦檐内额柱有"慈福寺"木匾,由汉、蒙、藏、满四种文字书成。抱厦柱间的券口有木雕龙凤,额檀上有彩绘龙凤。紧挨抱厦的殿前檐,装修亦十分讲究。十二块格扇并排,裙板上雕有龙凤,窗框内有缕空木雕串串葡萄、瓶中牡丹、瓶中石榴之类图案,花瓶有的雕成圆形,有的雕成六面体,殿檐阴影部分施以冷色调彩绘。二层楼上四面装板壁,上有板画数十幅。二楼殿顶檐下,同样浓施彩绘。总观大殿,显得雍容华贵。第三座大殿面阔三间,单桅歇山顶,殿周四出廊。正面廊柱间券口也有木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廊内檐横枋上书有藏文,绕殿四面连通。殿角挑尖梁头立面上画有莲叶形轮廓线,中间书藏文字,其下画有水波。这些都是藏式建筑的装饰特点。第四座殿面对一垂花门,门两侧砌围墙,形成后小院。垂花门楣上挂"名山著绩"匾,门两侧立汉文、蒙文碑四通。入门,自成格局的小院内左右对称,分别建有三间配房,正面立该寺的后殿,为上下各三间的硬山顶阁楼。与后殿右山墙相对,又有背靠坡崖、座落在石砌高台上的小殿一座,这座殿的藏式特点更明显。小殿的后墙是岩壁,前面施木建筑,三间殿檐下接前出廊,廊下四根立柱的柱头呈莲花形,上顶整块的宽板拱券,其形状,如同北京圆明园遗留的石柱头上部。殿内后岩壁上现留有两尊壁雕像,一尊着蓝色,一尊着黄色,山墙两壁有悬塑圣像。
- 汾源天池
汾源、天池是宁武县的两处胜景。汾源即汾河正源,位于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的东寨镇西楼子山下,源泉从山脚石滹中涌出。出口处建有一处25平米的方形池塘,水清澈见底,深可没项。池水通过地下暗道从一石凿龙口喷泻而出,流入宽阔的河道。龙口之上横一“汾源灵昭”石刻,这就是汾河的源头,被誉为“晋地之根”。据说,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运送,即使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运木。而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水量大减,汾源出水仅O.2秒/立方米,制约着工农业的发展,急待保护,汾源近旁的山坡上,原建有“雷鸣寺”,因汾水出山声如雷鸣而得名。据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依山而筑,规模宏大,殿堂鳞次栉比,盛时住僧300余人,为晋北名刹,可惜于70年代全毁,唯汾源之水至今流淌不息。
- 公孙杵臼墓
位于忻州市城东一公里处的返家庄,公孙柠臼为春秋时晋国人,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墓区现存祠堂与墓。祠堂为长方形院落,占地约7亩,现存房舍殿堂20多间,正殿5间,中为公孙杵臼祠堂,神台木阁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墓区在祠堂正南200米处,墓匠高2.3米,墓前有明代正德11年“晋义士公孙杵臼墓”碑一通。
- 公主寺
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公主村。据《清凉山志》记载,公主寺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北魏诚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毁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来到此地,在遗址地下掘得尺璧,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敕令于此处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附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
-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山脉北端,宁武县境内。海拔1600-2787米,和宁武、五寨、岢岚县交界,是由管涔山国家森林经营局的大石涧、秋千沟、马家庄、高桥洼、自然保护区、闫家村、怀道林场的部分区域所组成,总面积4.88万公顷,森林面积为2.27万公顷,公园中活立木储蓄量431万立方米。 园内主要树种有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森林集中,是管涔林区和华北地区最好的林场,素有“云杉之家”和“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美誉。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153种,其中兽类36种,鸟类116种。森林公园内栖息着褐马鸡、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鸡、狍子等动物资源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是狩猎和采集绿色食品的极好场所。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七大风景区组成,既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高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汾源次生林风景区、涔山断层地质观光区、黄草梁地质风景区、莲花畔老虎栖息观察区。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点约有50处,公园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景点星罗棋布,大多为自然景观,三晋第一名山----芦芽山位于园内,山西第一大河----汾河发源于此,著名风景点有芦芽滴翠、汾源灵沼、象鼻支锅、马营天池、万年冰窖、万佛洞、小悬空寺、管涔林海等。
- 圭峰寺
位于繁峙县城西南22公里岩头乡安头村附近,距西豆公路一公里。圭峰寺创建于隋,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东配殿三间,东楼二层六间,均属清代所建。殿内塑像已毁。寺内有明以来重修碑记十余通。圭峰寺背山面河,形似凤凰,山石嶙峋,奇形怪状。石间生有绞纹古柏,“古柏”躯干别致,好像用手拧过似的。远近游人都以其形态独特而称奇。传说寺内老僧为防止宝物被官兵掠走,曾令小和尚将“聚福盆”埋在株幼树下,为便于识别,还把小树拧了一个标记。结果,一夜之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的“扭纹”的。“聚福盆”从此也就再也找不到了。而圭峰古柏的“扭纹”形态,一直传到现在也不变。
- 海潮庵
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南门外。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海潮庵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寺庙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现共有殿堂、房屋70余间,塑像20余尊。包括山门一间、正殿、东殿波垫堂、西殿澜热堂、藏经殿、牛俱殿和九师塔院。海潮庵风景秀丽,气势宏伟,寺内佛像栩栩如生;石质栏杆工艺精细。牌匾题字金色耀眼;每到楹联意趣盎然;壁画、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