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位于普兰县境内,高7694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要高峰之一。它就坐落在玛旁雍错旁边,隔湖与北面的冈仁波钦峰遥遥相对。 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千米,主要有六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10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成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缓和,峡谷中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缝和冰陡崖。
- 阿里特拉木坎力冰川
特拉木坎力冰川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一。 特拉木坎力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特拉木坎力峰(海拔7441米)下,冰川长28公里多,面积为124.53平方公里,冰川末端高度为4520米,冰川雪线高度为5390米。冰川冰净储量为26.774立方公里,换算成水量可达22.758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固体水塔”。 特拉木坎力冰川最奇异的自然景观是高达数十米的冰塔林,自海拔5200米处发育向下至冰川末端,长度在11公里以上。冰川上的连座冰塔形成一座座冰峰甚是壮观,冰峰下常伴有冰湖,碧波荡漾。冰舌上段冰面洁净,冰塔及各种冰雕形态随处可见。
- 昂仁
基本情况 昂仁县域介于东经87.14o-87.75o,北纬29.17o-31o之间,位于日喀则西偏北3o左右、雅鲁藏布江上游、岗底斯山脉中脊线上。东邻谢通门和拉孜两县,西接措勤和萨嘎两县,南靠聂拉木和定日两县,北依申扎县。拉(孜)普(兰)公路(219国道)横贯境域南部。县域平均海拔4513米,总面积3.962万平方公里,占日喀则地区总面积的21.78%。 县域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山脉占据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多,海拔4500米至6300米的山峰达80余座。全县地形可分为三个阶梯。海拔4600米以上,岩体裸露,多不生长植物,不少山体呈红、黄、蓝、白、紫等色;海拔4400米至4600米,山脉阳坡生长着爬地柏或少量草,阴坡则大面积覆盖着草科植被,河谷平原地多为草场,是本县的牧业基地,大型草场如贡久布草坝、措迈草坝、桑桑草坝等;海拔4400米以下,主要为本县农业生产基地,即六个农业乡所在地。因岗底斯山脉东西横贯,所以,县域地势中部较高,南、北部稍低。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分布着“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流经本县日吾其、多白、卡嘎三乡(镇),境内河段长252公里;多雄河,源于本县切热乡,流经桑桑、卡嘎、秋窝、达局四乡(镇),境内河段长396公里;梅曲河,穿流本县亚木、达局两乡,境内河段长108公里;除三条主要河流外,北部还分布着发源于岗底斯山呈南北走向的十余条小型河流,均属内陆河,汇入各湖泊中。本县湖泊也较多,大小共19个,如浪错、昂仁措、莫卧措、打加措、姆错丙尼、畜如措等,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昂仁大地。西藏著名的第三大湖----扎日南木措也有昂仁县一的部分,在本县宁果乡域内。
- 八角街
八角街位于古城拉萨的中心,是拉萨本来面目保留得最完整的街道。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行者到拉萨必去之地。 “八角街”呈圆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辉煌壮丽的大昭寺就是钟轴。八角街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街道。按西藏佛教徒的说法,以大昭寺为中心绕一周称为“转经”,以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之朝拜。八角街还是藏传佛教信徒转经的最主要的线路,每天都有磕着三步等身长头的人来到这里。他们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在光滑发亮的石块道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短短的影子。
- 八宿
八宿县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6°23′-97°28′,北纬29°40′-31°01′。东邻左贡、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波密县,北连昌都、类乌齐县。全县幅员面积12564.28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2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辖4镇10乡,全县总人口37158人。
- 巴松错
巴松错又名错高湖,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去年十月我们曾一度光顾,欣赏其山环水绕的芳容秀姿。当时正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整个湖区弥漫着水气烟雾,犹如披上了一条轻袅朦胧的纱巾,正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花10元钱租了一顶雨伞,钻入了飘飘洒洒的雨雾中。不过那雨越下越大,以致把天地都连成了一片,搅淡了大家的游兴。我们在岛上匆匆绕了一周,就匆匆离去了,未能驻足细细流连一番,仿佛只是为了完成“到过这个地方”的任务。今年五一再去,可以说是故地重游。
- 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海拔3900米。藏称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乐寺”。白居寺有两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3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万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 班公错
从狮泉河向北130千米是日土县城,班公湖就位于日土县城以北10千米的中国与印控克什米尔交界处。班公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最西部的阿里地区的界湖,藏民称为“哥木克哥那喇令错”,又称错木昂拉仁波湖。藏语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 湖面海拔为4241米。湖面积604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千米,克什米尔地区为191平方千米。湖体呈东西向狭长形,两端水面开阔,中部为河道型水体。入湖河流有麻嘎藏布、多玛曲、昂卖曲、麦巴尔渠、藏格河、卡尔龙巴、纳隔河、通达河等。湖水水质分布具有东淡西咸的特点。淡水贮量约有46.57亿立方米。东部最大水深 41.3米。湖中有丰富的细鳞鱼和无鳞鱼。湖滨牧草丰茂,是良好的牧常“班公”是印度语,意即一块小草地。湖中有几个鸟岛,对鸟类繁殖和自然资源保护起着积极作用,湖中生长裂腹笪和裂裸尻鱼,近年已有捕捞,湖滨周围的高山草场是优良的牧常原来此湖和狮泉河地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近几年行政上才刚刚归属西藏自治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