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博物馆
安塞县博物馆位于安塞县城内正街。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分5个单元:1、戎韵狄风2、秦关汉寨 3、隋唐风采 4、宋夏相争 5、封建末世。 该馆全面展现了安塞县历史和文物概貌。馆中还展示了“安塞民间美术”,有民间剪纸、民间绘画、民间泥塑等,其中安塞剪纸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1993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剪纸之乡”。该县还有盛名全国的“安塞腰鼓”,陕北民歌大王贺玉堂等众多的民间艺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被市旅游部门定为“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区”。 1、地址:安塞县城内正街 2、交通:延塞高速、长途客车 3、电话:0911-6212669 4、门票:20元 5、饮食:油馍馍、糕籼、羊肉饸洛等陕北风味小吃 6、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可
- 安塞文化文物馆
安塞县文化文物馆现为三馆合一(即:安塞县文化馆、安塞县文管所、安塞县博物馆),有职工12名,有业务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850平方米。馆内设民间剪纸、现代民间绘画、文物三个展厅及一个接待室。 我馆充分利用黄土文化资源优势,闯市场、创收入,走出了一条“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滚动发展的新路子,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截止目前,共举办民间艺术创作学习班18期,培养民间艺术人才300多人。现在馆内共收藏民间剪纸作品12000余幅、民间绘画作1500幅、刺绣300件、泥塑1300件。其中50多幅作品分别获全国、全省一、二、三等奖。我馆先后在美国、法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及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等地举办展览、展销,扩大了安塞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共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数万名专家、学者及游客。
- 保安革命旧址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方略,发布决定和指示,调整各项政策,使抗日统一战线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二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公之于众,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诬蔑和新闻封锁;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化解了一场内战危机,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开办红 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培养红军高级指挥员,学员们在 石窑、石凳、露天操场这种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着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马克 思主义。 保安石窑洞是为民族解放铸造钢铁栋梁的红色熔炉。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自1966年1月建馆以来,对外开放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存有旧址石窑洞和房子24孔(间),占地2362平方米,馆藏等级文物24件,1997年又建起了“红都保安”陈列室,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 1、地址:延安市志丹县城内 2、交通:市内出发,沿宜定路向北90公里即到 3、电话:0911-6623507 4、每日开放时间:8:00-18:00 5、门票:门票4元,军人、学生、离退休人员优惠
- 凤凰山革命旧址
1937年1月,党中央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及红军参谋部进驻此地。在这里,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和《关于张国焘党籍的决定》,清算了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 1937年1月至9月居住地方,有三孔窑洞。 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故居中有两个院子,其中一个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1938年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旧城被炸,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搬往杨家岭。 提示: 1、地址: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 2、交通:市内公交乘2路、3路、6路、12路、16路公共汽车 3、电话:0911-2112372 4、每日开放时间:8:00-18:00 5、门票:10元,团体、军人、学生、离退休人员优惠
- 府君庙
府君庙位于万花山主峰北麓,为窑洞式神词两间。庙院内有柏树两棵,牡丹花两蓬,形成一幅对称图案。明朝弘治年间延州知府李延寿游牡丹山诗旧碑位于西侧,因字迹剥落,又于东侧依原样新镌刻石碑一通,供游人吟赏。两间神词的石粉壁上,一间彩绘四姐下凡故事,另一间绘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万花山之行,画笔清新,人物栩栩如生。
- 富县塔
位于富县城西北500米左右的西山坡上。塔身为砖结构,面向正东。平面呈四边四角,每边长8米多,直径8.5米,塔高32.8米,分为十层。塔内有方形小室直通顶层,原筑有木梯可以攀登。塔外每层均辟有门,第四层东门两侧还饰有窗户。第一、二层转角及补间两处均饰一朵斗拱,为把头绞项(即一斗三升)、第二层大斗斗口出要头,作批竹昂状。第三层饰一大斗也作批竹昂状要头。第四、五层仅各饰一大斗,上承檐枋。第六层以上无斗。据此推断,富县塔为唐代建筑。塔下台地上有清代《重修准提庵碑记》一块,上书,在此“俯视山水,豁然在目。啸风吟风,披襟选胜......”。这里是欣赏山水风景的好地方。
- 功德坛
功德坛位于庙院西侧的陵轴线上,东临轩辕庙,西望县城,南对印台山,北接陵道,是陵区结构的结点。 功德坛的主题是:倾怀黄帝的功德和业绩。平面为圆形,直径54米,先后分为内、中、外三个环壁,正面设天鼎,地鼎,圆心置人鼎,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壅,象龙腾云,百神兽满其中。环壁上以浮雕表现黄帝及炎黄子孙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 黄帝手植柏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传说黄帝为了教化桥山群民从洞穴中走出,住在陆地上的房子里,便指挥大家大量砍伐树木,以至桥山及周围树木全被砍光。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和房子全部被冲走冲倒了,悲痛的黄帝看到漫山遍野的沟沟洼洼,立誓今后再不乱砍树木了,并亲手栽下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深受感动,纷纷效仿,不几年,桥山林草茂密,郁郁葱葱,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了下来。
- 劳山森林公园
劳山森林公园,位于甘泉县城南30公里东沟乡村直罗沟内,总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现先期开辟出核心公园2.9万亩,主沟纵深达30余公里。公园以森林资源为主体,以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依托,是集森林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其面积之大,森林植被之好,自然景观之秀,堪称陕北第一。公园距210国道18公里,距延安仅68公里,是人们旅游休闲的绝好去处。 进得园内,但见碧绿的湖水倒映出满山青翠,乘船游荡于湖面之上,有人在画中游,碧水染蓝天之感。河谷,布满了婀娜多姿的沙柳,嫩黄的枝叶,犹如鹅黄色的彩带随风飘向远方。岸旁,近千亩人工林挺着矫健的身躯,排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如训练有素的礼仪之军恭迎着宾客的到来。漫步于林荫小道,或坐石旁小憩,或摇荡于吊椅之上,或聆听悦耳的鸟鸣,使人获得了回归大自然的享受。 入内,是一片茂密的幼林,皆是十几年前经人工采伐劫后余生之林,今天又顽强地撑起这一片绿洲,连沟道两旁地面上绿荫欲滴的小草,也悉心呵护着这块胜地,以唤起人类爱护树木的良知。 进得沟内10余公里处,有数条支沟向各方延伸而去,且多有上百米的石峡挡道,最窄处只能容一二人通过。石峡陡峭险峻,古藤倒挂,令人生畏。穿过石峡,眼前豁然开朗,到处是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棵棵高大挺拔,如擎天巨柱一般,遮天蔽日,最粗的有三人合抱,树龄约在二百年左右。置身其间,感到此地真乃天宝物华之地,令人流连忘返,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