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虹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康熙年间王渔洋有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做诗赞赏过虹桥的景色。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盖头;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长剧,是虹桥拉开了她的帷幕。就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 高旻寺
高旻(mín)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而且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乾隆皇帝曾经6次造访过这里。高旻寺是扬州临水寺的代表,一楼一阁都造得奇,隐得巧,山光岚影恰到好处,梵音晨钟点到人心。寺外运河水泊,涟漪平缓,微波荡漾,殿宇倒映湖中,衬以白云蓝天,嘉木葱笼,秀丽、恬静、明洁、灵秀。高旻寺的出名在于“坐禅”,亦称“坐香”,即坐禅以香计。寺庙现存古建筑有老禅堂、念佛堂、藏经楼、玉佛堂、西楼、水架凉亭和寮房等。
- 高邮文游台
文游台在高邮市区东北、泰山庙(又名东岳庙)后的东山上。据方志记载,始建于北宋,经多次重修,大部分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因宋代苏轼路过高邮时,曾和孙觉、王巩、秦观等文人在此饮酒论文而得名。后又将其诗文刻石嵌于壁上。此台筑于山顶,山南坡有3个平台和石阶。顶上是一座面问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板瓦顶的二层楼厅。下有一座面阔进深各5间、单檐歇山板瓦顶的殿堂。上二层平台的前侧为花坛,下二层平台上为绿化台。 现存石刻内容有“苏武生日祝寿图”、“苏轼画像”和秦观、秦少章、黄庭坚、米芾、阮元等人的诗文和书法,还有陈深、龚啸、陈有宗、宋江等人的题字。其中大部分是后代按照真迹手卷刻成的。此台不仅布局紧凑,建筑造型亦较优美。它和城西的镇国寺塔,城东的查楼、净土寺塔,遥相对应,构成了一组古朴而美丽的三角立体轮廓。
- 高邮盂城驿
高邮盂城驿景区介绍盂城驿在高邮市区南门大街馆驿巷内,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但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重建。驿原规模宏大,除驿站本身的牌楼、照壁、鼓楼、厅房、库房、廊房、马房等外,临里运河堤有迎饯宾客的皇华厅,驿内有秦邮公馆,驿北有驿丞宅等房屋。由于历经战火、水灾等破坏,现尚有息厅、敞厅、后厅、秦邮公馆门楼、驿丞宅及监房等建筑;驿站东南有驿马饮水地的遗址. 在国内像这样大规模的古驿实属少见,对研究我国古代邮政史、交通史、水利史具有科学、艺术、历史和文物价值.高邮市的文物、规划部门已经对该驿进行规划保护,并举办“古盂城驿”史料展览。
- 高邮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在江苏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3—7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外形轮廓大体保存唐代砖塔的风格。高塔耸立在小岛上,别具风味。
- 古驿站-盂城驿
盂城驿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外馆驿巷13号,明洪武八年开设(1375年),是京杭大运河旁一处重要的水马驿站。 据记载,其时,整个驿站有正厅、后厅各5间,库房3间,廊房14间,马房20间,前鼓楼3间,照壁楼1座,驿丞宅1所……鼎盛时期厅房100多间,另有驿马65区,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名。 盂城驿承接了高邮的秦亭、汉舍、唐馆、宋站、元赤的邮驿风范,显示了邮驿发祥地之一的魅力。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曾在此“筑高台置邮亭”,高邮由此而得名。早在西汉时期,在由京师长安通往淮泗而达长江的主干驿道上,高邮亭承担繁重的邮传任务。 隋代大运河的开挖、疏拓和傍河御道的出现,则为高邮此后绵延千年以上的“邮之路”(即水马驿道并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唐代李吉甫在高邮修筑平津堰,就住在作为驿站的高邮候馆。宋代高邮修筑城墙,在商贸发达的北门外都酒务街设迎华驿,这是史载的高邮最早的驿站。北宋至和二年,王安石来高邮在驿馆会见当地贤士王令等人。宋代在高邮城西南设高沙馆。元代有高邮驿,地处繁华的西门外,至正年间,改名秦淮驿,后又名秦邮驿。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古驿毁于倭火,几成废墟。而后盂城驿得以重光,隆庆二年(1568)知州赵来亨。重建盂城驿,实现了古代临政者“上对得起祖宗,下有惠于后人”的夙愿。 1985年,在高邮城南发现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盂城驿,我国邮驿史长达3000多年,历代建立的驿站、递铺数以万计,但绝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