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胎寺
又名普代寺。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 两代又予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法藏阁三层,金代创修,元代重葺,依土崖建造,宽三间,歇山顶,设勾栏平座,形制壮丽,结构精巧。阁内下层塑观音菩萨及侍者,上层供西方三对圣,元塑。东耳殿供地藏及十殿阎王,两耳殿供药王,为明上正德六年(1511年)所作。释迦殿金明昌年间建,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殿身较高,举折平缓,梁架构造简洁,殿内供如来佛、阿难释迦叶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罗汉六躯,各像面形秀润,肌肉丰满,虽经后代重装,仍不失金代风格。后大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五间悬山式,斗拱简洁,梁架断面随料,殿内塑一佛二菩萨,仍是元塑风格。寺内唐宋以来石碑俱存,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牌一叶,历史艺术价值均高。
- 碧落碑
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静坐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宽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六百三十字。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湛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二进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在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 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 常平关帝庙
常平关帝祖祠(俗称关帝家庙),位于运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距解州祖庙8公里,总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南依气势苍茫的中条山,北临烟波浩淼的古盐池,山明水秀,环境优雅。整座庙宇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与祖庙相仿的“前朝后寝”的建筑体制及中轴对称式的传统建筑手法,其庙貌、风物与祖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庙内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砖塔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 长平古战场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婉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 洞宾故里
永乐镇,传为吕洞宾的出生地,它北靠峨嵋岭,东临玉簪山,南依滔滔黄河,境内有“凤凰 翅”、“玉溪涧”、“舜王井”等旅游景点。永乐镇原有寺庙观庵30多座,元初将吕公祠改建为永乐宫。唐代诗人李商隐留恋永乐仙境,与会昌四年(844年)从河南沁阳移家于永乐镇,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港、台等外地许多信奉道教的游客都来此吊古觅宗。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有价值的财富,洞宾故里的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芮城县委、县政府 已成立了洞宾故里开发的专门机构,热情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献策。
-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五公里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据塔铭记载,唐长庆二年(公元 822年)节度使曲环建造。塔为圆形,通高十米、塔基为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有束腰须弥座,砖雕壶门用隔柱相间,中空,正南面开门,门槛、立颊、门额全都为石雕,内室六角形,上部为藻井。门侧雕有破子棂窗,比例与木构实物近似。塔侧镶有塔铭,记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经过,甚详。塔檐逐层叠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型古朴,雕刻粗细相间,为我国唐代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 福胜寺
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17公里光村。寺区林荫蔽日,寺址高耸。建筑高低层迭,错落有致。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两金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钟鼓二楼耸峙于寺前两侧,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序。 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重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四椽袱与后乳袱在金柱上搭交,纯系元制。殿内奉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背面悬塑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皆为建殿时原作。明代于两侧补塑四大天王与十八罗汉。菩萨、童子与罗汉像塑工最 佳。后殿七间,二层,下层为三佛洞,上层为藏经阁。洞内塑三世佛(释迦、燃灯、弥陀)及胁侍菩萨,均为明代作品,中六躯胁侍菩萨造型尤精。
- 新绛古城
绛州城被古人称为““卧牛城”,因其南临汾河,北沿丘陵,只有南北两个城门,人们形容其南为嘴北为臀,角塔为牛犄角,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该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惯用的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以高就低随的地势制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巧妙利用空间,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一片生动而活泼的整体建筑群落。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为一座很有研究价值的唐代古州城。